张家湾
作者: 孙连庆编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0
简介: 张家湾村形成于元代。1949年3月通县人民政府迁驻张家湾镇村(张家湾镇内有张家湾村、张家湾镇村)。次年6月再迁通州城内。1950年6月为通县第六区(区政府驻张家湾,区以下设张家湾乡、土桥乡、施园乡、马营乡、里二泗乡、梁各庄乡等),1958年9月建立张家湾人民公社。1983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设立张家湾乡,l990年改设张家湾镇。2001年12月牛堡屯镇并入,形成现在的镇域。
张家湾镇是通州地区古镇之一,这里保留着?国时期和汉代先民繁衍生息的遗迹。由于张家湾曾经是白河(今北运河)、通惠河、浑河(古永定河分支——凉水河)、萧太后河四水汇流之地,同时也由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需要江浙经济区粮食和各类物资的供应,在元明清三代,张家湾与通州同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皇家码头。元代至明代中期,张家湾承担了漕运中心、客运中心、商运中心的历史重任。直至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漕御史吴仲主持将通惠河道改由通州城北入运河,漕运中心北移至通州城的土坝、石坝以后,张家湾依然是京杭大运河北端护卫漕运和客运、货运的重要码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此期间,有多少万石漕粮经由张家湾码头运到北京城及周边地区;又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商贾行旅经由张家湾码头往来于京杭大运河之上有多少种类的物资,举凡江南丝绸、茶叶、瓷器、香料、日用百货、建筑材料,北方所产的皮毛筋革、山珍特产,经由张家湾码头运销中国南北各地。商流、物流、客流的集聚,使张家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张家湾为维持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为建设、保卫、安定、繁荣北京,为促进中国南北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交流和融合,为促进封建时代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在漕运年代,通州和张家湾同为京杭大运河北端一个码头的两个部分,它们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分工。对于通州来说,它不但是皇家码头,同时也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被称为“小燕京”,而这些是张家湾所不具备的,但这并不影响张家湾在漕运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张家湾作为漕运古镇,它的作用无疑是重大的,况且在通州成为漕运码头之前,张家湾的这种作用已经发挥了近2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