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生涯
作者: 尤淇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05
简介:七、一个“小功”
1947年春,土地改革运动基本上结束了,全东北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没
有充足的粮食,就没法支持长期的规模越来越大的解放战争。
许多同志认为,东北地广人稀,人力和畜力都不足,需要组织起来才能
发动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不组织起来,有些缺乏畜力和劳力的农民的土地就
会有一部分撂荒。作为领导者,这样担心当然是对的,提出“组织起来”的
口号也是对的。
问题是在如何组织起来。
我到洮安县梁家屯采访,住在农民高五家里,他告诉我说,屯里要让劳
动力集中起来住,集中起来吃,集中起来翻地,牲口也集中起来使用。高五
哭着对我说:“我怎么办呢,我全家五口人,有两个强劳力,要去集中住,
可我只有一张破被,总不能剪一半给他们啊!”他的邻居白汝九,也叹着气
对我说:“兄弟,我不瞒你说,我家口粮不够,在家里一家人汤汤水水,还
能糊得过去,集中到一起住,要带口粮去,每天两斤都不够,叫家里的人吃
什么?”
许多干部认为,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除分到土地外,还分到了许
多衣物和粮食,他们已经富起来了。其实不然。有地主富农的村屯,农民固
然可以分到一些浮物,但为数不多。还有一些不住地主富农的村屯,除分配
土地外,其他什么也没有。1946年隆冬,在刚刚土改以后。我到镇东县西区
采访。有一天,我到处找不到村长,便钻进一家没门的草屋避风。我走进里
间,才发现有三个妇女,赤条条地坐在光溜溜的炕上,围着一个土制的火盆
。吓得我马上退了出来,一时不相信我是在人间。
因此,我对高五、白汝九的诉苦,是完全相信的。
我跑到区政府,把农民的困难告诉区委书记和区长,希望他们不要搞集
中住宿、集体吃饭那一套。区长冷冷地说:“撂荒了土地,谁负责?”区委
书记说:“只有组织起来才能生产。”孤立地看问题,他俩的话都是对的。
我说不服他们。
我不得不连夜跑回报社,把情况报告社长许立群,由他再报告省委,此
事才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这年冬天,报社总结工作,许立群为此事给我评了一个三等小功。这一
小功,记入了我的档案,就成了我这一生惟一的一个功绩。
许立群在抗战前是清华大学学生,思维敏捷,笔头有力,解放后一直在
中央宣传部工作,后任副部长。1966年初,他协助彭真同志拟了一个《二月
提纲》,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内外有别”等等,彭真和他就
成了“人人共讨之,人人共诛之”的重点对象。他吃了许多苦头,身心受了
极大摧残。“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