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秘闻轶事
作者: 张壮年,张颖震编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简介:本书内涵丰富、图片珍贵、装帧设计考究,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的中国历史普及读本。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问题,取释疑解谜、拾遗补缺的角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用质朴生动的文字和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从27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历史。范围涉及内政外交、经贸科技、文化艺术、风俗民情、考古发现、名胜古迹、典故传说、名人轶事等几乎中国历史的所有重要方面,内容却是历史教科书和一般历史读物语焉不详甚或忽略不计的边角史料。本书视角独特、信息密集、雅俗共赏、意趣横生,即使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发现自己诸多的知识盲点。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序
拿到《中国历史秘闻轶事》书稿,初步翻阅之后,不禁欣喜之情涌上心头。我虽然并不认识作者,却被作者执著于历史普及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历史的优秀传统。一部《二十五史》就是最好的证明。这还是仅就一般的所谓正史而言。险些而外,与正史有关的历史典籍更是浩如烟海,无法计量。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了解祖国的昨天,又怎能了解祖国的今天和明天,一个民族若忘掉自己的历史,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人民是喜爱历史的。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收视率之高便说明了这一点。对比一下,历史学术著作的读者面又有多大?根据多年的潜心研究、费大力气写成的专著,自有其学术价值,而读者面却那么仄,其社会效益必然受到限制。这就令人深切地感到,历史普及工作不仅不可或阙,而且极端重要,必须大力提倡。如果说著作是阳春白雪,历史普及读物是下里巴人的话,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阳春白雪应该唱下去,而下里巴人更需要大唱多唱。
也有人曾用自然科学的“科普”工作做比喻,戏称历史普及工作为“史普”。科普读物的概念比较清楚,“史普”读物如何界定?对此,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且不谈“戏说”之类,历史演义算不算“史普”读物?有人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很值得考虑。众所周知,历史演义的基本情节大部分是以史书记载为依据的,但也有不少的艺术虚构。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例,按章学诚的说法,也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问题就在这“三分虚构”上,因为这些虚构的情节往往被误认为是历史事实了。这就远离了“史普”的起码要求。所以,我认为,尽管历史演义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与“史普”读物不完便一回事。真正的“史普”读物,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但它的内容则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阅读本书,读者不难看出,这是一本真正的“史普”读物。首先,史料翔实,言必有据。通观全书,无一事没有出处,皆确凿可信。读者可以放心阅读,必会大大地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选题适宜,取舍得当。中国历史悠久,秘闻轶事历代多有,俯拾即是,选哪些或不选哪些,是颇费斟酌的。作者注重每一个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兼顾其知识性和趣味性,以此为取舍标准是正确的。复次,广泛借鉴,不宗一家。作者参阅了大量有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论著,对某些有争议的不同观点一般做出全面,不厚此薄彼,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所有这些,既是本书的特点,也是本书的优点。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史普”读物,无论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普及还是弘扬爱国主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正由于此,在阅读书稿之后写下了以上感言,就权当序言吧。
中国历史学会理事
戚其章
山东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