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
作者: 张心科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研读,认为清末民国的小学儿童文学教育,因受不同时期主要教育宗旨、儿童观及文学功能观转变的影响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儿童文学课程和教学均不相同。第一阶段,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教育阶段(1897~1921)。教育宗旨重在应付成人生活,强调各种实用知识教育。儿童被视为缩小的成人。儿童文学在教科书中所占比例很小,教学时被视作实用文章,除被用作语文能力训练的工具外,主要被用作灌输生活知识的工具。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发问,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回答。第二阶段,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教育阶段(1922~1936)。教育宗旨重在促进儿童生长,强调审美情趣教育。儿童被视为独特的个体。儿童文学成为教科书的主体,教学时被视为艺术作品,除被用作语文能力训练的工具外,主要被用作涵养性情的工具。教学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体验和活动,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第三阶段,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教育阶段(193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