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舞蹈志,河北卷
作者: 张润主编;《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2
简介:封建社会是以“敬天法祖”为社会的共同道德准则的,其理论根据是“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封建统治者长期提倡和宣扬的“君权天授”、“以孝治天下”,是它的政治体现。这种理论力图使被统治者自愿置于神权和政权的双重统治之下,崇敬上天,奉守祖制,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的创造本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反动。但单就民间舞蹈而言,它又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崇奉神灵的社会心理,使一些古老的民间舞种因具有祭祀的实用价值而得以保存。另一方面,祭祀又是封建礼教的附庸,它天然地排斥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因此,对某些民间舞种的庇护,实质上又是抑制。以古老的磁县《讶鼓》而言,它之所以从北魏保留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祭祀中具有实用价值。正因为如此,它的审美价值也因祭祀而受到禁锢和抑制,虽时过一千五百多年,却仍只能充当一个“一边厢敲着讶鼓”的角色,难以独立成舞。和它成为姊妹的《彩帷》,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它也源于北朝,但却可以断言,它是古老的,曾依附于祭祀而生存,又因祭祀的消亡而灭迹的艺术形式。近年来,经过挖掘,才又出现于春节活动的行列之中,但它的舞谱(帷谱)却是1884年时的复制品。这样古老而呆板的舞种,虽然可以依附其帷子的色彩鲜艳及形状奇异为春节花会活动壮壮声势,但作为舞蹈,却很难激起当代人的审美共鸣。早在《列子·说符》中就有记载,曾活跃了百戏及宋代舞队的《高跷》,虽然历史悠久,也已初步从纯技艺走向艺术表现的道路,但因为它长期担任民间祭祀活动的主要角色,绝大多数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审美功能不曾得到必要的发挥。尽管后来增加了众多的角色和模仿戏曲的化装,但这些角色之间,很少横向联系,充其量不过是若干个体表演者的联合。“见技不见情”是河北绝大多数高跷的通病。用今天的舞蹈定义来衡量,它只能算做一个各种角色联合表演的松散舞队,而这种状况在河北省是俯拾即是,绝非个别现象。
封建制度下的道德规范,使民间舞蹈的表演者必然更多的着眼于舞蹈的祭祀功能的发挥。这种以祭祀为主导的舞蹈观念,使民间舞蹈即使在纯娱人表演时,也不可能超越大多数舞者和观者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河北民间舞蹈审美价值难以发挥的主要原因。自然,民间舞蹈的纯业余性,即一年一度,多则月余,少则三五天的排练演出,也是造成民间舞蹈审美功能长期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
民国以后,《冀东地秧歌》突出了“出子”。主题多为男女爱情。但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