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小丛书:绘画
作者: 朱启新 主编,张珊 著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4-12-1
简介: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一位文物研究者说过,文物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它们能让我们突破时空的限制,与我们的祖先交流,让我们把不同时代的文化净收眼底。绘画作为文物中重要的品类,最为直接地体现了上述特质,把不同时代的精神和审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最初,绘画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的,我们的祖先在彩陶等原始的生活用具上绘制各种简单而有规律的装饰图案,在洞穴中、岩石上涂抹、凿刻各种纹样和符号,这些附着在器具、岩石之上的图案、纹饰与符号,粗犷、简洁而抽象,它们不仅是绘画的萌芽,也是文字的雏形,不仅具有装饰美化的功能,更多的具有记录、宗教祭祀的功能,但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独立的绘画艺术,不属于文物品类下的绘画。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因为单从绘画本身而言,既不能充饥解渴,也不能保暖防暑,仅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人们只有具有了非常高的精神追求,才需要不附着于任何物品的、脱离运用领域的、独立的绘画。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升天图》透露出神秘与庄严,俨然是凡人与神灵沟通的载体。东晋《洛神赋图》静静地向我们展示了洒脱倜傥的魏晋风度。《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丰腴的唐代妇女是那么自信从容,让我们对强盛的大唐充满向往;《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公眉宇间总是带着淡淡的忧虑,不知是否在感伤南唐不可逆转的衰颓之势?《清明上河图》中街道的熙攘热闹,《听琴图》中文人的雅致考究,《纺车图》中劳动妇女的怡然自乐,如此繁华又如此雅致,百姓安居乐业,画中的宋代是个美到极致繁荣到极致的时代。而《采薇图》向我们述说宋代文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气节,此时的宋代已经走向衰亡。《渔父图》则告诉我们元代文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志向。《春山游骑图》中,明代士人徜徉在山水中踏青,如此惬意。《落霞孤鹜图》和《墨葡萄图》却倾诉着明代落魄才子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无奈与悲伤。明清之际,《山窗研读图轴》再一次展现了前朝文人隐逸的理想。清代《仕女图》中的少女衣着华丽却呆滞而瘦弱,再无虢国夫人的自信和从容,让人不禁怆然泪下……这些绘画,带领我们跟随着祖先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的欢乐与忧伤,他们心中最美丽的面庞,最迷人的风景;去了解在华夏大地上时代的更迭,文化的兴衰。中国古代绘画流传至今的很多,在精挑细选之后,本书把战国至清代的一百多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展现给读者,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绘画发展史。每一幅作品,都会有与之相应的文字进行描述,均是先介绍作者、再阐明鉴定的基本依据,最后赏析画作,并自然地把历史背景以及一些国画知识的介绍穿插其间,让读者全面而立体地了解这些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衷心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书中的这些艺术瑰宝能给读者美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