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有方[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张盛舒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简介:开创型的经典爱情故事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就是典型开创型的爱情悲剧。
张爱玲是开创型,她是官家的大小姐,不食人间烟火,年轻就以小说闻
名,洛阳纸贵。
胡兰成则是支援型,风流潇洒(在那个时代,有能力的男子必然风流),
比她年纪大上许多,人生阅历丰富,在日伪机构上班。
这两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该爱上的。
但是命运总是如此发生。
上海常德路195号爱丁堡大楼,一幢七层楼的老旧公寓。
因为张爱玲在65室住了十余年,与胡兰成的爱恨情仇就在这里发生,所
以现在被列为上海的保护文物,连电梯都还保持当时的德国栅栏式电梯。
真是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
1947年10月的某一天,因汉奸罪名被通缉、东躲西藏的胡兰成,回到了
65室。
清晨,他俯身看着躺在床上的张爱玲,轻吻了她的额头,与她告别。
张爱玲潸然泪下,半起身拥抱他,嘴里颤抖着呼唤:“兰成!”
他转身下楼。从此两人再也没见过面。
1995年,孤独的张爱玲死在美国的洛杉矶。
65室里,却永远留下她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的缓缓告白:
“爱情的力量,能让一个城市倾颓。”
1943年,年龄相差15岁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相遇了。
那时候,这位已震惊文坛、名满全国的贵族之女,年仅24岁,还从来没
谈过恋爱。而胡兰成结过婚,在日伪机关里做事,长袖善舞,是十足的政客
。
张爱玲却一缕情丝牢牢系到了他的身上。在送他的照片背面,写下了深
情的告白: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
里开出花来。”
她自道这段“落到尘埃里”的情缘,是早已预见日后的凄凉结局吗?
从1943年末两人相识,1944年结婚,到1946年张爱玲提出分手,两人其
实聚少离多。
甜蜜的时光何其短暂,这时的胡兰成,已因为汉奸罪名被通缉,但仍不
改风流本色,与别的女人同居,伤透了她的心。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到底是善缘还是孽缘?当爱在心头蔓延时,
谁有办法理性判断,眼前这人,真是我一生的良人吗?
要知道,当理性从心头涌出时,就表示爱情在脑海里消退了呀!
那么,如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就能避开人生的痛苦吗?
在《倾城之恋》里’张爱玲透过笔下人物,骂白流苏道:
“你就算剃头当了尼姑去化缘,化的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
既然离不了人,在漫长的生命过程里,你总想碰到你的Mr.Right?还是
,你想把碰到的人,都变成Mr.Right呢?前者宿命,后者造命,两者其实并
不冲突。
如果人能先“认命”,了解宿命的限制,再来“造命”,不就更能量身
打造,事半功倍吗?
分分合合既然是人生的必然,为什么人会特别重视感情的分与合呢?爱
情是不是被营销得太过分了?
陈文茜在她的自传《半生缘》里的自剖,说她:
“认清爱情的永恒性不在于爱情本身,而在于‘爱情是可以,可能结束
的’。因为,人生变动超过常人的人,情境的转变很容易导致感情的变化。
这是宿命,却合逻辑。”
这句话用来形容开创型的爱情观,是不是非常贴切?
而对追求稳定的合作型呢?如果他们爱上了开创型,最后会不会变成悲
剧?命盘的相生相克,真让人感到造物者的奇妙。
人生,往往只有在刻骨铭心的遭遇之后,才能重新定位生命的选择,认
识自己的不足;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
这就是爱情的代价,也是人生的代价,它应该是打破虚幻的外在假相,
返璞归真的转折点。
当你渡过去了,云淡风清,地球仍然在转;可是渡不过呢?那是你的命
吗?
第二篇以下的章节,将分别针对开创型各主星在爱情路上的优缺点做详
细的分析,并提供其与各类型人在感情上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