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
作者: 张茂聪著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成为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要达到此项目的,在教育实施方面,必须加强以民族精神和生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品德与社会科教学,尤其需要品德与社会科教师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中理想公民所应具备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授学生相当的知识,增强其环境适应能力及行为实践能力。
多少年以来,中小学教师们大都有一种不合实际的想法,认为只要有了一种教学方法,一切教学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事实上,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既有效于技能教学,又适用于观念和态度的学习,或利于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知识的传授,却不适于观念和态度的学习;有些方法只适用于技能的学习,却不适于知识的学习。自有新教育以来-,尚未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能够自始至终满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科目教学上的需要。老师们必须视教学目标、教材特性、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环境与资源、教师人格特性等因素,随时改变或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本书的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些教学方法,而寓教法于教学过程之中,期望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直接实施教学,以发挥品德与社会科特殊的教育功能。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它不再是追求道德与生活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少年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原本就综合在一起的少年儿童社会生活出发,以少年儿童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在课程中展开的品德教育,必须以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利用蕴藏于少年儿童自己生活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品德教育活动的依据,通过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民族主义精神教育渗透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少年儿童的生活。它努力让少年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从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行,而是努力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
诚然,课程与教学的发展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和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本书在框架和内容建构体系上,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宗旨,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师已有的经验、问题和困惑,以教师熟悉的生活领域,按照引出话题、分析话题、拓展创新的思路,编排了10章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内容体系。在建构理念上,紧紧贴近教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师的崭新视野,用严密的思维,生活化的语言,并配以生动的实践素材,剖析教师的困惑,升华教师的经验和认识,引领思考,启迪创新。
本书不追求体系的完备,不做空洞的说教,意图突破传统僵化的纯粹理论指引实践的建构模式,努力撷取那些源于教师生活中的问题,采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答问题——拓展思考、启迪仓Ⅱ新的模式,与教师一起在问题探寻的过程中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建设和研究也刚刚起步,虽参考引用当代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论著颇多,但国内该课程可参考的资料甚少,书中难免有某些观点的纷争,望同行专家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