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 张贵洪编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
[书摘:]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比较成功的次区域国际组织是东南亚国家联盟。1961年7月,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以求在经济方面开展合作。但由于当时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紧张,特别是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的领土争端,地区合作一度受阻。1967年8月6日,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五国外长发表《曼谷宣言》,宣布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成立为东南亚地区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此外,冷战时期亚太地区的国际组织还有1947年成立的南太平洋委员会、1952年建立的澳新美理事会、工954年成立的东南亚条约组织、1971年成立的南太平洋论坛、1985年成立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
在美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于1948年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它是莱洲地区最广泛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冷战时期,中美洲和拉丁美洲有大量次区域的经济和贸易合作组织,如1951年成立的中美洲国家组织、1960年成立的加勒比组织和中美洲共同市场、1964年成立的拉丁美洲议会、1969年成立的安第斯共同体、1973年成立的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1975年成立的拉丁美洲经济体系、1980年成立的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1986年成立的里约集团①等。
在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非洲统一组织。1961年由西非、北非7个主张社会主义的独立国家共同组成卡萨布兰卡集团,而非洲其他20个反对社会主义的独立主权国家共同组织成蒙罗维亚集团。1963年5月22—26日,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首脑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经过协商决定取消上述两个集团,成立非洲统一组织。由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组成的东非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后因成员国间政治分歧和经济摩擦加剧于1977年解体,1999年又正式恢复。1975年成立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是非洲地区最大的次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此外,冷战时期还有大量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影响较大的有西方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非加太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等。
三、专业性国际组织的迅速发展
专业性国际组织是指以推进某一专门领域合作为主要职能的国际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1815年成立的莱茵河委员会。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大量处理和协调行政或技术事务的国际组织,专业性国际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专业性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的各个层面迅速发展。专业性国际组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与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政府间的专门机构。
联合国专门机构具有三个特点:
(1)在专门领域开展活动,包括工业、农业、贸易、金融、航空、海事、邮政、电信、气象、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劳工等。
(2)与联合国建立法律联系。根据与专门机构所订立的协定,联合国承认专门机构的职权范围,专门机构承认联合国有权向它提出建议并协调其活动,专门机构定期向联合国提出工作报告,双方互派代表参加彼此的会议,但没有表决权。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负责协调联合国与
专门机构的关系。
(3)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专门机构有其本身的会员国、联系会员国和观察员,联合国的成员国并不当然是专门机构的成员国。专门机构有其本身的组织约章、组织体系、议事规则和经费来源,其决议和活动无须经联合国的批准。专门机构有权与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签订条约。联合国有18个专门机构。①
在区域和跨区域层面上,专业性国际组织也有较大发展,包括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核供应国集团、桑戈委员会、世界旅游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美洲开发银行等。
四、国际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
国际经济组织是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影响最广泛、运作最有效的国际组织。19世纪的万国联盟多为国际经济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组织进入一个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到50年代中期,特别是60一70年代,国际经济组织发展极为迅速,这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
过的新现象。据统计,目前,全世界3000多个国际经济组织中,809/6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②。
推动国际经济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涌现的主要因素有:
(1)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受战争的破坏,战后初期欧洲国家经济十分困难。为了扶持西欧经济复兴和稳定西欧政局,同时也为了夺取和占领西欧市场,实现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控制,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为落实这一计划,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以后又改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恢复,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也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2)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再到欧洲共同体,就是西欧国家经济联合不断扩大和深化的主要表现和结果。
集体安全思想的第一次尝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创建国际联盟为标志。可是,国际联盟没有“牙齿”强制和平,没有明确会员国参与军事制裁的义务。因此,它的失败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国际联盟之所以由盛转衰,是因为均势体系由衰至盛。20世纪30年代左右,为摆脱经济危机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德意日三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建立起法西斯同盟。军备竞赛的加剧和结盟外交的复兴说明了大国仍在追求均势,大国均势体系重新恢复和发挥作用。虽然大国均势体系形成了,但却动摇不定,到了30年代末,这种均势体系随着战争的爆发又彻底崩溃了。集体安全思想似乎让人们找到了实现和平的“金钥匙”,却发现它要开启的是一把“生锈的旧锁”。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联盟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人们仍然相信,如果要避免或至少约束战争,就必须建立起某种形式的国际组织。战争导致了国际联盟的彻底失败,但促成了另一个集体安全的建立。
早在1941年,美英苏三国在战争中就在酝酿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的名字即源于此。1944年8—10月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公布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和内容,绘出了联合国的蓝图,1945年4—6月召开的旧金山制宪会议结束后四个月,联合国宣告正式战立。第二年的4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了最后一次大会,决定把国联的权力和职务等转交给联合国,从此结束了27年的历史。一个旧的国际组织消失,一个新的国际组织的诞生均伴随着人类对战争的无奈对和平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