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作者: 许曦明,杨成虎编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语音学与音系学导论》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宁波大学许希(曦)明和杨成虎两位教授共同编著,许希明教授主要执笔语音学部分,杨成虎教授主要执笔音系学部分。
语音位居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首,是语言中唯一形式化的要素,理当是语言研究和学习的第一抓手,然而语音研究与音系研究向来被称为玄学。虽然它是形式化的,但抽象难懂,因此专门对此进行研究的人远远少于其他方面的语言研究者,相关成果也少得多。人们对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师资短缺,学生忽视语音学习,发音不准也觉得无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问题无疑形成了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瓶颈,影响了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质量,制约了它们的整体性发展。桂灿昆曾说:“一个没有受过语音学训练的语言教师,就像一个没有受过解剖学训练的医生那样无用。”同样,如果一个语言学家忽视或者贬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价值,无疑他是一个“短板”学者,其研究或多或少会受到语言知识和理论欠缺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少语言学初学者和研究者也应当积累较为全面的语言学修养,了解相关的系统知识和前沿研究状况。因此,关注语音和音系研究、重视语音教学、普及音系学理论并思考与之有关的问题,已经成为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界不可回避的使命和任务。《语音学与音系学导论》就是为此而编著的。
本书分为语音学和音系学两大部分。前者研究语音的生理、物理(声学)、心理和社会诸多性质,主要考察人类语音的发声特点、声波特征、语音感知、语音单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语音的各种变化规律。音系学在生成语言学的总体框架下,研究从底层表达到表层表达的关系,即在语音基础上研究语音系统各音段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区别性特征在心理储存状态中的抽象表征,以及抽象表征如何通过音系规则的操作逐层转换为语音表征,或将音系规则系统化为表层制约条件,通过等级排列和交互作用一次性置换为语音表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姿、区别性特征之间的结构、各语言的语音模式和音系结构、音系规则或音系管辖原则等。由此可见,语音学是音系学的基础,音系学是语音学的延伸,它们从不同视角和深度来解释语音现象及其本质。
诚然,国内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还相对薄弱,系统介绍且带有问题思考的著作很少,因而不少读者还不能了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系统知识及其理论联系。为此,本书集中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显示了自身的特色:(1)注重基础,解释疑点难点,引发读者思考,为他们搭建一个了解语音学与音系学知识的平台。在适当补充语音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简要介绍语音学与音系学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研究。(2)西方原著多用英语写成,行文方式不同于汉语,论述琐碎,术语过多,理论抽象,阅读上让人望而生畏,其中的理论贡献难为一般读者所把握。本书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尽量阐明原著中抽象或形式化的理论解释,既有静态描述,又有动态解释,力求浅显易懂。
(3)内容安排和编写方法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国内以往的语音学著作或教材在内容上大多侧重音段音位而忽视超音段音位,即对发音描写非常详尽,而对超音段音位的处理较为简略;在方法上又偏重静态描写而忽视动态解释。有鉴于此,本书在音段描写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了重音、声调和语调这些超音段音位的篇幅,尤其是对它们的诸多功能着墨较多。(4)扼要介绍当代音系学的主要理论,讨论这些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框架结构、基本概念、历史贡献,并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编著者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引发读者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该书力图将语音学和音系学融为一体,讨论它们的系统知识、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注重二者之间的理论联系。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各有侧重,但针对的都是语音现象。语音学部分具体考察了音段(元音和辅音)、音节、声调、重音、语调,尤其对语音变异进行了动态解释;音系学部分则基于音系的区别性特征,介绍并讨论了音系学发展过程中几个代表性的理论,力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各个音系学的理论贡献,揭示语言的语音模式及其音系规律。本书的语音描述虽然观照于音系规则,但又考虑到更多更复杂的因素,既考察语音的静态特征,更关注语音的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在介绍音系理论的同时,对其不足提出了一些批评,陈述了作者的观点,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
《语音学与音系学导论》具有一定的理论特色。譬如对英语重音动态特征进行了哲学思辨,认为重音是英语节奏的催化剂,它一旦移位,必然催生出节奏的多种变化。重音又是英语节奏的操控手,音节如果重读则音高趋高,元音音段趋长,音质趋于清晰;音节如果轻读则音高趋低,元音音段趋短,音质趋于模糊甚至脱落。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语音的表层结构之上,而且隐含在其深层结构之中。由此认定,在重音的观照下,元音的所谓饱满与弱化乃至脱落之间是一个音位连续体。这一观点在语言学界首次提出,对重音问题的动态思考无疑可以深化超音段音位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中国人讲英语汉腔较重的语音现象,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音系学讨论中,该书力图勾勒出主要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承继关系,在充分肯定理论贡献的同时指出其不足,并对一些问题提出批评。这些批评可以引发人们对复杂的语音现象的深入探索。
该书设计不仅有针对性和基础性,而且注意到章节内容的整体性和衔接性,同时又考虑到知识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目的在于启迪读者的基本把握和深度思考。该书的编写方法和内容组织力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引发读者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培养读者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的教学和研究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此,该书每章设有“问题讨论”专节,内容或总结、或评价、或发问、或批评,力求为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值得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