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图书馆论
作者: 文化部图书馆司等著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简介:
片断:
第一篇理论思考:
社会转型期图书馆的新走向
【题记】中国特色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再次证明了这
样一个真理:推动某项事物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莫过于社会对该
项事物的特别需求。面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传统的公共
图书馆已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然而,可喜的是,人们发现:从
公共图书馆派生出来的特色图书馆,在办馆模式上,不再是“千人
一面”;在服务方式上,似乎还可以游刃有余哩。
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图书馆界,诞生了一件
新生事物,即特色图书馆。她的出现,给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
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应运而生的特色图书馆
(一)传统图书馆定势面临挑战
图书馆不是世外桃园,它是社会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的
发展与变革既包含其发展与变革,也影响其发展与变革。图书馆
必须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
快,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四
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功能不断
增强。市场机制作用下各方面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使图书馆
界既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图书馆人也
开始一步步感受到它对自身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如何使图书馆适
应形势,如何求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出路就在于深化改革。只
有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变革,适应市场经济。
长期以来,图书馆界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系列观念和
政策,因此在改革大潮面前,许多人不知所措,犹豫不决,某些传统
观念,例如“等、靠、要”、求稳怕乱、封闭保守、重藏轻用等,牢牢束
缚着图书馆的手脚,致使图书馆改革步履维艰、相对滞后、难以深
入,给人以“慢半拍”的感觉。因此,就造成了80年代中期图书馆
的所谓“低谷”、“滑坡”现象。
(二)跌入低谷的痛定思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呈现出勃勃
生机,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1977年,全国县以上公共
图书馆1020所,1980年为1732所,到1996年已达到2600多所,
图书馆事业规模在迅速扩大。1978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馆
舍面积为65万平方米,到1991年已达到349万平方米,馆舍面积
迅速增加,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图书馆事业可谓繁荣兴旺。但是在
这种兴旺的表象背后,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从宏观方面看,图书馆事业确实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就单个图书馆
而言,在经过80年代初期的稳步发展之后,开始出现了生存危机。
由于明显的营养不良,供血不足,许多图书馆呈现“虚脱”状态。因
此,图书馆界出现了“低谷论”。尽管有人对这一论调提出批评,但
无论这一提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事实,图书馆遇到的困难确是有
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