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照
作者: 文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06月
简介:
《结婚照》是一本独特的小书,书中六十二位作者,通过当年的一张结婚照,回忆了自己结婚时的点滴往事,以及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其中既有结婚的喜悦,也有艰苦岁月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深,更有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六十二位作者,时间跨越五十余年,从抗战烽火中的匆促婚照,到八十年代新潮的婚纱照,一张张结婚照,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照见了世事沧桑。书中的第六十三篇文章,将由读者您来书写,贴上您的结婚照,追忆您的婚姻故事吧。
您的书写,将使《结婚照》成为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只属于读者自己的书。随书附赠一个精美的纪念相册,供读者粘贴自己的结婚照和纪念照,书写自己的婚姻记忆。
【书摘与插画】
烽火鸳鸯
我们结婚时,沈阳城外炮声隐隐可闻。
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沈阳考上大学,日子却一直未脱离战争的阴影;外侮甫停、内战又起、东北时局动荡不安。我们学校在风声鹤唳的日子里弦歌不辍,他在时时准备随机关撤退的日子里,风雪无阻的每个周末,到北陵接我回城,星期日再送我回校。
我们相识在秋天,北方的秋天很美;天湛蓝,落日晚霞瑰丽,枫叶红似二月花,遍地黄叶舞秋风。很多时候我们在北陵道上踏叶归去,携手絮语中增进彼此的了解,我心已默许,他也信誓旦旦。
不久冬季来临,秋日的美景被酷冬的风雪驱散,皑皑白雪千里无际,大地一片凄凉。有一次公车抛锚,拉客的马车无踪影;我们硬是相扶相持,迎着朔风,踏着深雪走回城里。
时局也如严冬,越来越让人战栗,沈阳只靠空运对外交通。父亲又由中长铁路调回山海关桥梁厂,全家即将搬迁,我只有两条路可走:与家共进退,或者以校为家。以校为家是父母最不放心的,因为我是女孩子。而他说,我们结婚吧,时局变好,你安心读书;时局恶化,我们相偕逃难。父母放心我终身有倚靠,我也觉得在人生旅途中单飞不如双栖的好。于是在沈阳围城中,我们成了“烽火鸳鸯”。
婚礼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但在塞北的三月大地刚解冻,春寒正料峭。我手中的新娘花买自花房,梅花和百合都还含苞待放。
虽然是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中举行婚礼,场面却是隆重而热闹;地点在沈阳铁路宾馆,董文琦市长福证。他的同事、父亲在中长铁路局和我在东北大学的同事及诸亲好友席开百桌。而他东北水利总局的同事全到齐,局里总务组长做总招待,会计室主任做帐房。好人缘的小鲍在这个节骨眼上小登科,人人愿意帮忙。他的家人都在家乡吉林双城,而双城县当时在共产党解放军控制中,没有亲人的婚礼全是朋友同事代为张罗,新房是借同事的宿舍,同事太太已先回北平娘家避难。丝绒沙发借自局里会客厅。婚礼当天晚上,整栋大楼三十多家同事的女眷们都来看新娘子,川流不息。而新房暖气不足,在零下十多度的房中,我穿着他的皮大衣呆坐在床上,像小呆瓜任大家品头论足。事后他听说人人夸新娘子漂亮,只是唇角发青,大概身体不好。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冷得发抖呢。
婚后我开始学做主妇,学校还未开学,下厨洗手做羹汤。在家远庖厨的我只会做“面疙瘩”喂他,吃腻了出去下小馆子。出出进进,大杂院式的宿舍又有了闲话:“这个新娘子不会做饭,怎么持家呀?”吓得我不敢和他去下小馆子,他自己吃完偷偷包回来,他笑说是“喂猫”。
而今和他走过四十多年岁月,有风霜,也有艳阳天,昔日的信誓未改。只是当年他口中漂亮的小猫,已成为能干的“糟糠妻”,日日给他做美食。不擅做家事的他,只得请他跷着二郎腿做老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