殒情
作者: 易磊主编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简介:茶酒篇
李国文
朋友的茶
住在北京,其实朋友们能够聚在一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总有个想法,找个可以坐一坐的地方,先是邓友梅发现这家广东馆子,
他说,不错,那早茶档比较地道,听他一说,我和他去了,试试,还行。后
来,叶楠也加入这个行列,接着,又添了刘萌,最后,张洁也参加进来。转
圈儿做东,据说,典出于张学良,他与张大干、张群等老朋友们聚会时,转
到谁,谁就去埋单请客,省得大家抢着掏包付钱,破坏胃口。
我们觉得这主意不错,按年龄排序,一轮下来,然后再从头开始。谁愿
意吃什么,就让车子推过来自取,谁愿意喝什么,关照服务员就是了。友梅
重茶。叶楠品味,张洁偏爱又甜又咸的点心,我与刘萌对那里的豆浆油条,
情有独钟。这五位,或冒寒风,或顶烈日,暑去寒来,也维持了一些时日,
大家从城的四面八方聚到这里。喝过瘾了,吃尽兴了,谈够劲了,聊得嘴也
乏了,然后,期约下次,走出饭店,不一会儿,便分头消失在熙熙攘攘的行
人中间。
一把年纪,几个朋友,虽无涸泽之鱼的感觉,但却有相濡以沫的精神,
难得见一次面,说长道短,哈哈一笑,天南海北,一顿神聊,所费不多,快
乐不少,能有这样潇洒和谐的茶聚,也就其乐融融了。
回想当年,初读毛主席唱和柳亚子的那首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
句,或许由于年轻生猛,不谙世情,或许由于革命积极,少有闲暇。颇对老
广每天早晨的这门功课不以为然。我听广东朋友讲,若一早起来,不到茶楼
吃它一盅两件,这一天就好像淡而无味了。等到年岁有了,经历多了,福也
享过,罪也受过,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体会得也不知多少遍轮回来去,
于是,要也不多什么。不要也不少什么的那种所谓的“欲望”,也就像茶一
样。越泡越淡了。便觉得早晨要是有那么一块地方,可以坐在那里,悠然地
喝上一盅茶。是何等的惬意了。
我不知道老北京原来有没有粤式的茶楼,但北京的茶馆,从我所知起始
,不怎么令人提气,既没有南京茶馆里的大煮干丝,也没有四川茶馆的什锦
果盘,更没有广东茶馆的水陆杂陈。五十年代,初到北京。中山公园里的来
今雨轩。尚有茶摊。等到我想喝茶的时候,北京的茶馆都升级为饭馆,为酒
馆,更求实惠了,因为哪怕卖炸酱面也比摆茶摊赚钱。来半斤面,捞在碗里
。托勺打死卖盐人的酱,客人稀里糊涂吃下去,顶多原汤化原食,来碗面汤
,交钱走人了。可喝茶就没这么痛快了,一壶一壶地续水,且得遛服务员的
腿呢!
所以,以后每到广州,就是饮茶。吃广东早茶,你大可不必注意年轻气
盛之流和红男绿女之类,这些人,倘非谈生意,做买卖,就是吊膀子,谈恋
爱。我觉得在茶楼里最有看头的,是那些有点子年纪的老翁老媪,他们才是
真正的茶客,他们才称得上是茶楼的灵魂。尤其这些虽嘴瘪齿缺,但鹤发童
颜,虽顶秃童山,但眉毫长寿的老人家,喝到尽兴的那一刻,得大解脱,得
大自在,呈半仙之体,得禅悟之意,十分惬意,万分舒泰,那种快乐,好让
人羡慕。
一杯淡茶,是我们每个人在其生命旅程中,能够一陪到底的朋友。烟会
离开你,酒会离开你,妻子情人会离开你,朋友同志会离开你,只有这一盏
茶。大概会久久地实实在在地握在你的手中。茶之可贵,还不仅仅是我们每
个人的终身之友,它那一股冲淡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尽量要想得开
的根蒂。
偶尔,也设客座,邀请一两位大家都熟的什么人,为茶聚增添一些新意
。杂七拉八,家长里短,芝麻油盐,赏心乐事,无主题。无边际,无主无宾
,无拘无束,主旨无非解颐逗乐,增加食欲,开心凑趣,帮助消化而已。一
桌人,加起来,数百岁,若还有什么活得不明白的话,大概也是真有点不知
好歹了。
到了这把年纪,多些恬静,少些狂躁;多些宽余,少些紧张;多些平和
,少些乖戾;多些善自珍摄,少些干扰他人。人生如茶汤,茶是越泡越淡的
,人也应该渐渐地淡下来才是。或许,这就是我所体会到广东人的饮茶之道
,这也是我们这些文友们,能够坐在一张桌子茶聚的原因。
茶之美,在于那一份心安理得的冲淡。
P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