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
作者: 李国志 著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处 2014-5-1
简介: 第一,采用表观能源消费量估算方法,根据各省区历年能源消费量数据,估算了1996—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进行区域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不同省区之间差异非常明显,且呈现扩大的趋势。从东、中、西部地区比较看,碳排放量差异也非常明显。其中,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大,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0%左右,且呈现上升的态势;而中部地区碳排放量比重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碳排放比重则相对稳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我国面临人口与城市化规模、经济与产业结构、能源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 第二,分别采用STIRPAT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弹性,以及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贡献值。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弹性有所不同,其中技术弹性为正,说明技术进步(即能源强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较长的时间;各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至少对未来1~4年的空气质量将产生影响;技术进步对我国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非常明显,但是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 第三,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我国低碳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在该体系中,包括技术评价、战略效益评价、财务效益评价、社会评价和风险评价五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重点选择以下四个方面的低碳技术:以信息、生物等新技术为载体的共性技术;源头减排技术,包括煤炭清洁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相关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产业链接技术和社会层面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