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 项 “李圃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简介: 《古文字诂林(5)(精)》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古文字汇释类专业工具书。它“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荟萃迄今为止古文字形体与研究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所收考释资料涵盖出土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玺印文、战国货币文、陶文、战国秦汉简牍文、帛书、石刻文、春秋战国石盟书等八种文字)和传世古文字(包括《说文》篆文、或体、古文、籀文、奇字、《三体石经》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等),几乎囊括了古文字的所有门类。约一万多个字头,考释资料总量约一千万字,是一百年来的古文字考释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它的出版,将为汉语文字研究、大型辞书编纂、古代典籍整理,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部材料翔实、无可替代的工具书。就我们出版工作来说,《诂林》的出版,对我们出版社和编辑出版人员是一次挑战。因为《诂林》具有编纂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因此对我们出版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规模大。全书按《说文解字》分14卷,再加《说文解字》所无的两卷,共16卷的内容,我们大致按100万字的篇幅,分为10册出版,总计一千万字,是目前规模最为宏大、门类最为齐全、资料最为完备,同时用途广泛的古文字汇释类辞书。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了研究专著、单篇论文、文字编释札记,凡有一己之见且真实可靠的古文字考释成果尽收其中。尤重集录自二十年代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出版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的新获材料与新出成果,又与香港周法高的《金文诂林》、台湾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及吉林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等专收某一类文字的工具书有所不同,是《说文解字诂林》之后篇幅最大的一部古文字书。仅就现已出版的第一册来说,单是原稿就多达十几个大纸箱,分装成上千个资料袋,每次发稿我们都是用小面包车来回运送,所以,这对我们编辑来说,不仅是一次超强脑力劳动,是对我们编辑知识业务水平的考核,而且同时也是一次超强的体力劳动,我们开玩笑说,也是对我们的体能测试。从工作程序上看,我们打破了原来原稿必须从编辑室到市场部再到出版科的程序,设置了专门的出版统筹,来协调整个出版流程,以保证书稿的顺利流转和出版进度。 二、人力投入大。作为一部传世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古文字诂林》对出版质量的要求要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我们从版式的推敲,到字体字号的选择,甚至小到对合理的字距、行距的确定,从纸张的选定,到封面装帧的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按照市委领导关于一定要把诂林的出版当作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指示来遵照执行的。因为诂林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地专业,一般的编辑根本无法胜任,一般的校对也很难完成,为此,我们抽调了有经验有专长的编辑力量,组织了专职的审校人员,在编委会发稿之前,就提前介入到编委会的工作中去,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三、难度大。原稿中有大量的古文字、手写体字,有些因为多次复印,效果不理想,电脑处理难度很大。在古文字编码,手写草书的辨认,以及繁简字的转换过程中也是非常容易出错,大大增加了编辑加工、校对的难度。比这更麻烦的是,因为是大型工具书,牵涉到全书的体例与格式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把这些内容确定下来,需要在编辑审稿加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断的调整完善。有时候,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后面的内容或体例只要稍微改一改,就必须回过头来把前面所有的相关内容 全部改过来,所有这些除了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我们的编辑出版人员做到了不厌其烦,反复琢磨,以保证把“诂林”出成精品。另一方面,工艺制作上,我们也是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作为我们出版社来说,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后期出版过程中,也一直要求以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艺完成制作,但是限于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第一册出版后,封面在空调间里因用料过厚引起卷翘,我们立刻组织人员,积极与厂方联系,仔细研究,重新设计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把书出好,从内容上体现上海的学术水平,从形式上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 四、程序烦。由于本书的以上特点,也就决定了此书的出版程序不同一般,特别复杂。每一册都要有上千个字头袋的原稿和校样,不停地在编委会、出版社、电脑公司之间循环轮转,加上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有丝毫的差错,只要有一个字头袋出了错,势必影响全书的出版进度。编辑、校对、出版等有关同志,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单是校对一项,校次就有八次之多,同样看一百万字的内容,诂林的编校工作肯定要比看其他书稿要繁重得多。 五、技术新。传统的古文字考释类工具书,都是采用手抄剪贴复印的成书方法,因而成书慢,周期长,对读者来说辨识也较困难。这一次我们为体现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高水准,体现时代风貌,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保证印制质量,我们摈弃了沿袭多年的传统的手抄方式,由杰申电脑公司积极开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采用了电脑造字排印,建成了第一批古文字电脑字库,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对古文字进行计算机处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批古文字字库不仅在我们诂林各卷的排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今后其他同类著作的出版印行提供了资料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保证。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 由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编纂任务的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古文字诂林》,自1991年立项以来,经过十四个寒暑的不懈努力,终于修成正果。 这部汇集了一万多个字头,一千多万考释文字、煌煌十二册的巨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搜罗最齐备的古文字汇释类工具书。它将历代学 者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荟萃于一编,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第一次;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甲骨文、金文等八大类古文字的排版印刷,这在中国出版史上也是第一次;它根据秦汉篆书厘定了近万个篆书古隶定字样,为研究篆书演变至后世楷书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这在中国字样史上又是第一次。 它的编纂出版填补了我国汉语文字学学科建设的一个空白。文字学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我国文字学发端甚早,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对小篆文字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以后历代文字学家陆续对新发现的古文字进行整理和考释。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大批甲骨文、钟鼎文及其他古文字资料陆续出土,学者专家们的搜集、整理、著录和考释,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直至20世纪未,这些累积了近两千年的研究成果始终没有经过古文字整体意义上的全面梳理。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编纂室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们,在主编李圃的带领下,编纂组的学者们跑遍全国10多个城市收集了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专家学者研究古文字的专著、论文、杂志、手稿三千多种,按照字头将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等八大类古文字字形和相关的考释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10多年来,20多位编委和近70位硕士生、博士生、访问学者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支虎虎有生气的文字学研究队伍茁壮成长起来,当年的硕士生、博士生,如今有一半以上成了教授、博导。华东师大汉语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点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该校设立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也成为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编李圃自豪地说,《古文字诂林》从立项到全书出版,不仅完成了一个项目,还培养了一支队伍。
简介: 本书为古文字考释类大型专业工具书,囊括了百年来八大类古文字考释成果,集百家于一家,汇万卷为一编,具有很强专业性和权威性。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本书是一部汇录历代学者关于古文字形音义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本书汇录了上自殷商下迄秦汉的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八种古文字的考释成果。本册包括部首检字表和笔划检字表。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 《古文字诂林12》内容简介:《古文字诂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古文字汇释类专业工具书。它“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荟萃迄今为止古文字形体与研究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所收考释资料涵盖出土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玺印文、战国货币文、陶文、战国秦汉简牍文、帛书、石刻文、春秋战国石盟书等八种文字)和传世古文字(包括《说文》篆文、或体、古文、籀文、奇字、《三体石经》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等),几乎囊括了古文字的所有门类。约一万多个字头,考释资料总量约一千万字,是一百年来的古文字考释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它的出版,将为汉语文字研究、大型辞书编纂、古代典籍整理,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部材料翔实、无可替代的工具书。 就我们出版工作来说,《诂林》的出版,对我们出版社和编辑出版人员是一次挑战。因为《诂林》具有编纂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因此对我们出版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规模大。全书按《说文解字》分14卷,再加《说文解字》所无的两卷,共16卷的内容,我们大致按100万字的篇幅,分为10册出版,总计一千万字,是目前规模最为宏大、门类最为齐全、资料最为完备,同时用途广泛的古文字汇释类辞书。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了研究专著、单篇论文、文字编释札记,凡有一己之见且真实可靠的古文字考释成果尽收其中。尤重集录自二十年代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出版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的新获材料与新出成果,又与香港周法高的《金文诂林》、台湾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及吉林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等专收某一类文字的工具书有所不同,是《说文解字诂林》之后篇幅最大的一部古文字书。仅就现已出版的第一册来说,单是原稿就多达十几个大纸箱,分装成上千个资料袋,每次发稿我们都是用小面包车来回运送,所以,这对我们编辑来说,不仅是一次超强脑力劳动,是对我们编辑知识业务水平的考核,而且同时也是一次超强的体力劳动,我们开玩笑说,也是对我们的体能测试。从工作程序上看,我们打破了原来原稿必须从编辑室到市场部再到出版科的程序,设置了专门的出版统筹,来协调整个出版流程,以保证书稿的顺利流转和出版进度。 二、人力投入大。作为一部传世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古文字诂林》对出版质量的要求要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我们从版式的推敲,到字体字号的选择,甚至小到对合理的字距、行距的确定,从纸张的选定,到封面装帧的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按照市委领导关于一定要把诂林的出版当作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指示来遵照执行的。因为诂林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地专业,一般的编辑根本无法胜任,一般的校对也很难完成,为此,我们抽调了有经验有专长的编辑力量,组织了专职的审校人员,在编委会发稿之前,就提前介入到编委会的工作中去,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三、难度大。原稿中有大量的古文字、手写体字,有些因为多次复印,效果不理想,电脑处理难度很大。在古文字编码,手写草书的辨认,以及繁简字的转换过程中也是非常容易出错,大大增加了编辑加工、校对的难度。比这更麻烦的是,因为是大型工具书,牵涉到全书的体例与格式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把这些内容确定下来,需要在编辑审稿加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断的调整完善。有时候,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后面的内容或体例只要稍微改一改,就必须回过头来把前面所有的相关内容全部改过来,所有这些除了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我们的编辑出版人员做到了不厌其烦,反复琢磨,以保证把“诂林”出成精品。另一方面,工艺制作上,我们也是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作为我们出版社来说,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后期出版过程中,也一直要求以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艺完成制作,但是限于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第一册出版后,封面在空调间里因用料过厚引起卷翘,我们立刻组织人员,积极与厂方联系,仔细研究,重新设计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把书出好,从内容上体现上海的学术水平,从形式上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 四、程序烦。由于本书的以上特点,也就决定了此书的出版程序不同一般,特别复杂。每一册都要有上千个字头袋的原稿和校样,不停地在编委会、出版社、电脑公司之间循环轮转,加上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有丝毫的差错,只要有一个字头袋出了错,势必影响全书的出版进度。编辑、校对、出版等有关同志,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单是校对一项,校次就有八次之多,同样看一百万字的内容,诂林的编校工作肯定要比看其他书稿要繁重得多。 五、技术新。传统的古文字考释类工具书,都是采用手抄剪贴复印的成书方法,因而成书慢,周期长,对读者来说辨识也较困难。这一次我们为体现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高水准,体现时代风貌,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保证印制质量,我们摈弃了沿袭多年的传统的手抄方式,由杰申电脑公司积极开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采用了电脑造字排印,建成了第一批古文字电脑字库,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对古文字进行计算机处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批古文字字库不仅在我们诂林各卷的排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今后其他同类著作的出版印行提供了资料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保证。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简介:本书是古文字诂林的第二册,本书是一册内容极为全面的关于古文字的工具书,书中收录了中国历史文字专著中对古汉字的注释,并以多种字体编排,便于读者参考检阅。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资料性,可作为古文字研究者、文学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 《古文字诂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古文字汇释类专业工具书。它“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荟萃迄今为止古文字形体与研究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所收考释资料涵盖出土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玺印文、战国货币文、陶文、战国秦汉简牍文、帛书、石刻文、春秋战国石盟书等八种文字)和传世古文字(包括《说文》篆文、或体、古文、籀文、奇字、《三体石经》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等),几乎囊括了古文字的所有门类。约一万多个字头,考释资料总量约一千万字,是一百年来的古文字考释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它的出版,将为汉语文字研究、大型辞书编纂、古代典籍整理,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部材料翔实、无可替代的工具书。 就我们出版工作来说,《诂林》的出版,对我们出版社和编辑出版人员是一次挑战。因为《诂林》具有编纂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因此对我们出版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规模大。全书按《说文解字》分14卷,再加《说文解字》所无的两卷,共16卷的内容,我们大致按100万字的篇幅,分为10册出版,总计一千万字,是目前规模最为宏大、门类最为齐全、资料最为完备,同时用途广泛的古文字汇释类辞书。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了研究专著、单篇论文、文字编释札记,凡有一己之见且真实可靠的古文字考释成果尽收其中。尤重集录自二十年代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出版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的新获材料与新出成果,又与香港周法高的《金文诂林》、台湾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及吉林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等专收某一类文字的工具书有所不同,是《说文解字诂林》之后篇幅最大的一部古文字书。仅就现已出版的第一册来说,单是原稿就多达十几个大纸箱,分装成上千个资料袋,每次发稿我们都是用小面包车来回运送,所以,这对我们编辑来说,不仅是一次超强脑力劳动,是对我们编辑知识业务水平的考核,而且同时也是一次超强的体力劳动,我们开玩笑说,也是对我们的体能测试。从工作程序上看,我们打破了原来原稿必须从编辑室到市场部再到出版科的程序,设置了专门的出版统筹,来协调整个出版流程,以保证书稿的顺利流转和出版进度。 二、人力投入大。作为一部传世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古文字诂林》对出版质量的要求要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我们从版式的推敲,到字体字号的选择,甚至小到对合理的字距、行距的确定,从纸张的选定,到封面装帧的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按照市委领导关于一定要把诂林的出版当作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指示来遵照执行的。因为诂林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地专业,一般的编辑根本无法胜任,一般的校对也很难完成,为此,我们抽调了有经验有专长的编辑力量,组织了专职的审校人员,在编委会发稿之前,就提前介入到编委会的工作中去,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三、难度大。原稿中有大量的古文字、手写体字,有些因为多次复印,效果不理想,电脑处理难度很大。在古文字编码,手写草书的辨认,以及繁简字的转换过程中也是非常容易出错,大大增加了编辑加工、校对的难度。比这更麻烦的是,因为是大型工具书,牵涉到全书的体例与格式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把这些内容确定下来,需要在编辑审稿加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断的调整完善。有时候,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后面的内容或体例只要稍微改一改,就必须回过头来把前面所有的相关内容全部改过来,所有这些除了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我们的编辑出版人员做到了不厌其烦,反复琢磨,以保证把“诂林”出成精品。另一方面,工艺制作上,我们也是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作为我们出版社来说,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后期出版过程中,也一直要求以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艺完成制作,但是限于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第一册出版后,封面在空调间里因用料过厚引起卷翘,我们立刻组织人员,积极与厂方联系,仔细研究,重新设计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把书出好,从内容上体现上海的学术水平,从形式上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 四、程序烦。由于本书的以上特点,也就决定了此书的出版程序不同一般,特别复杂。每一册都要有上千个字头袋的原稿和校样,不停地在编委会、出版社、电脑公司之间循环轮转,加上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有丝毫的差错,只要有一个字头袋出了错,势必影响全书的出版进度。编辑、校对、出版等有关同志,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单是校对一项,校次就有八次之多,同样看一百万字的内容,诂林的编校工作肯定要比看其他书稿要繁重得多。 五、技术新。传统的古文字考释类工具书,都是采用手抄剪贴复印的成书方法,因而成书慢,周期长,对读者来说辨识也较困难。这一次我们为体现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高水准,体现时代风貌,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保证印制质量,我们摈弃了沿袭多年的传统的手抄方式,由杰申电脑公司积极开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采用了电脑造字排印,建成了第一批古文字电脑字库,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对古文字进行计算机处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批古文字字库不仅在我们诂林各卷的排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今后其他同类著作的出版印行提供了资料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保证。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是古文字诂林的第三册,本书是一册内容极为全面的关于古文字的工具书,书中收录了中国历史文字专著中对古汉字的注释,并以多种字体编排,便于读者参考检阅。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资料性,可作为古文字研究者、文学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
简介:《古文字诂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古文字汇释类专业工具书。它“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荟萃迄今为止古文字形体与研究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所收考释资料涵盖出土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玺印文、战国货币文、陶文、战国秦汉简牍文、帛书、石刻文、春秋战国石盟书等八种文字)和传世古文字(包括《说文》篆文、或体、古文、籀文、奇字、《三体石经》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等),几乎囊括了古文字的所有门类。约一万多个字头,考释资料总量约一千万字,是一百年来的古 文字考释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它的出版,将为汉语文字研究、大型辞书编纂、古代典籍整理,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部材料翔实、无可替代的工具书。 就我们出版工作来说,《诂林》的出版,对我们出版社和编辑出版人员是一次挑战。因为《诂林》具有编纂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因此对我们出版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规模大。全书按《说文解字》分14卷,再加《说文解字》所无的两卷,共16卷的内容,我们大致按100万字的篇幅,分为10册出版,总计一千万字,是目前规模最为宏大、门类最为齐全、资料最为完备,同时用途广泛的古文字汇释类辞书。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了研究专著、单篇论文、文字编释札记,凡有一己之见且真实可靠的古文字考释成果尽收其中。尤重集录自二十年代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出版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的新获材料与新出成果,又与香港周法高的《金文诂林》、台湾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及吉林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等专收某一类文字的工具书有所不同,是《说文解字诂林》之后篇幅最大的一部古文字书。仅就现已出版的第一册来说,单是原稿就多达十几个大纸箱,分装成上千个资料袋,每次发稿我们都是用小面包车来回运送,所以,这对我们编辑来说,不仅是一次超强脑力劳动,是对我们编辑知识业务水平的考核,而且同时也是一次超强的体力劳动,我们开玩笑说,也是对我们的体能测试。从工作程序上看,我们打破了原来原稿必须从编辑室到市场部再到出版科的程序,设置了专门的出版统筹,来协调整个出版流程,以保证书稿的顺利流转和出版进度。 二、人力投入大。作为一部传世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古文字诂林》对出版质量的要求要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我们从版式的推敲,到字体字号的选择,甚至小到对合理的字距、行距的确定,从纸张的选定,到封面装帧的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按照市委领导关于一定要把诂林的出版当作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指示来遵照执行的。因为诂林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地专业,一般的编辑根本无法胜任,一般的校对也很难完成,为此,我们抽调了有经验有专长的编辑力量,组织了专职的审校人员,在编委会发稿之前,就提前介入到编委会的工作中去,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三、难度大。原稿中有大量的古文字、手写体字,有些因为多次复印,效果不理想,电脑处理难度很大。在古文字编码,手写草书的辨认,以及繁简字的转换过程中也是非常容易出错,大大增加了编辑加工、校对的难度。比这更麻烦的是,因为是大型工具书,牵涉到全书的体例与格式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把这些内容确定下来,需要在编辑审稿加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断的调整完善。有时候,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后面的内容或体例只要稍微改一改,就必须回过头来把前面所有的相关内容 全部改过来,所有这些除了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我们的编辑出版人员做到了不厌其烦,反复琢磨,以保证把“诂林”出成精品。另一方面,工艺制作上,我们也是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作为我们出版社来说,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后期出版过程中,也一直要求以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艺完成制作,但是限于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第一册出版后,封面在空调间里因用料过厚引起卷翘,我们立刻组织人员,积极与厂方联系,仔细研究,重新设计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把书出好,从内容上体现上海的学术水平,从形式上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 四、程序烦。由于本书的以上特点,也就决定了此书的出版程序不同一般,特别复杂。每一册都要有上千个字头袋的原稿和校样,不停地在编委会、出版社、电脑公司之间循环轮转,加上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有丝毫的差错,只要有一个字头袋出了错,势必影响全书的出版进度。编辑、校对、出版等有关同志,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单是校对一项,校次就有八次之多,同样看一百万字的内容,诂林的编校工作肯定要比看其他书稿要繁重得多。 五、技术新。传统的古文字考释类工具书,都是采用手抄剪贴复印的成书方法,因而成书慢,周期长,对读者来说辨识也较困难。这一次我们为体现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高水准,体现时代风貌,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保证印制质量,我们摈弃了沿袭多年的传统的手抄方式,由杰申电脑公司积极开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采用了电脑造字排印,建成了第一批古文字电脑字库,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对古文字进行计算机处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批古文字字库不仅在我们诂林各卷的排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今后其他同类著作的出版印行提供了资料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保证。
简介: 《古文字诂林6》内容简介:《古文字诂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古文字汇释类专业工具书。它“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荟萃迄今为止古文字形体与研究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所收考释资料涵盖出土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玺印文、战国货币文、陶文、战国秦汉简牍文、帛书、石刻文、春秋战国石盟书等八种文字)和传世古文字(包括《说文》篆文、或体、古文、籀文、奇字、《三体石经》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等),几乎囊括了古文字的所有门类。约一万多个字头,考释资料总量约一千万字,是一百年来的古文字考释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它的出版,将为汉语文字研究、大型辞书编纂、古代典籍整理,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部材料翔实、无可替代的工具书。 就我们出版工作来说,《诂林》的出版,对我们出版社和编辑出版人员是一次挑战。因为《诂林》具有编纂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因此对我们出版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规模大。全书按《说文解字》分14卷,再加《说文解字》所无的两卷,共16卷的内容,我们大致按100万字的篇幅,分为10册出版,总计一千万字,是目前规模最为宏大、门类最为齐全、资料最为完备,同时用途广泛的古文字汇释类辞书。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了研究专著、单篇论文、文字编释札记,凡有一己之见且真实可靠的古文字考释成果尽收其中。尤重集录自二十年代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出版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的新获材料与新出成果,又与香港周法高的《金文诂林》、台湾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及吉林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等专收某一类文字的工具书有所不同,是《说文解字诂林》之后篇幅最大的一部古文字书。仅就现已出版的第一册来说,单是原稿就多达十几个大纸箱,分装成上千个资料袋,每次发稿我们都是用小面包车来回运送,所以,这对我们编辑来说,不仅是一次超强脑力劳动,是对我们编辑知识业务水平的考核,而且同时也是一次超强的体力劳动,我们开玩笑说,也是对我们的体能测试。从工作程序上看,我们打破了原来原稿必须从编辑室到市场部再到出版科的程序,设置了专门的出版统筹,来协调整个出版流程,以保证书稿的顺利流转和出版进度。 二、人力投入大。作为一部传世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古文字诂林》对出版质量的要求要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我们从版式的推敲,到字体字号的选择,甚至小到对合理的字距、行距的确定,从纸张的选定,到封面装帧的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按照市委领导关于一定要把诂林的出版当作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指示来遵照执行的。因为诂林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地专业,一般的编辑根本无法胜任,一般的校对也很难完成,为此,我们抽调了有经验有专长的编辑力量,组织了专职的审校人员,在编委会发稿之前,就提前介入到编委会的工作中去,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三、难度大。原稿中有大量的古文字、手写体字,有些因为多次复印,效果不理想,电脑处理难度很大。在古文字编码,手写草书的辨认,以及繁简字的转换过程中也是非常容易出错,大大增加了编辑加工、校对的难度。比这更麻烦的是,因为是大型工具书,牵涉到全书的体例与格式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把这些内容确定下来,需要在编辑审稿加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断的调整完善。有时候,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后面的内容或体例只要稍微改一改,就必须回过头来把前面所有的相关内容全部改过来,所有这些除了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我们的编辑出版人员做到了不厌其烦,反复琢磨,以保证把“诂林”出成精品。另一方面,工艺制作上,我们也是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作为我们出版社来说,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后期出版过程中,也一直要求以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艺完成制作,但是限于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第一册出版后,封面在空调间里因用料过厚引起卷翘,我们立刻组织人员,积极与厂方联系,仔细研究,重新设计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把书出好,从内容上体现上海的学术水平,从形式上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 四、程序烦。由于本书的以上特点,也就决定了此书的出版程序不同一般,特别复杂。每一册都要有上千个字头袋的原稿和校样,不停地在编委会、出版社、电脑公司之间循环轮转,加上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有丝毫的差错,只要有一个字头袋出了错,势必影响全书的出版进度。编辑、校对、出版等有关同志,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单是校对一项,校次就有八次之多,同样看一百万字的内容,诂林的编校工作肯定要比看其他书稿要繁重得多。 五、技术新。传统的古文字考释类工具书,都是采用手抄剪贴复印的成书方法,因而成书慢,周期长,对读者来说辨识也较困难。这一次我们为体现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高水准,体现时代风貌,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保证印制质量,我们摈弃了沿袭多年的传统的手抄方式,由杰申电脑公司积极开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采用了电脑造字排印,建成了第一批古文字电脑字库,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对古文字进行计算机处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批古文字字库不仅在我们诂林各卷的排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今后其他同类著作的出版印行提供了资料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保证。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是古文字诂林的第四册,本书是一册内容极为全面的关于古文字的工具书,书中收录了中国历史文字专著中对古汉字的注释,并以多种字体编排,便于读者参考检阅。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资料性,可作为古文字研究者、文学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 《古文字诂林11》内容简介:《古文字诂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古文字汇释类专业工具书。它“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荟萃迄今为止古文字形体与研究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所收考释资料涵盖出土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玺印文、战国货币文、陶文、战国秦汉简牍文、帛书、石刻文、春秋战国石盟书等八种文字)和传世古文字(包括《说文》篆文、或体、古文、籀文、奇字、《三体石经》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等),几乎囊括了古文字的所有门类。约一万多个字头,考释资料总量约一千万字,是一百年来的古文字考释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它的出版,将为汉语文字研究、大型辞书编纂、古代典籍整理,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部材料翔实、无可替代的工具书。 就我们出版工作来说,《诂林》的出版,对我们出版社和编辑出版人员是一次挑战。因为《诂林》具有编纂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因此对我们出版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规模大。全书按《说文解字》分14卷,再加《说文解字》所无的两卷,共16卷的内容,我们大致按100万字的篇幅,分为10册出版,总计一千万字,是目前规模最为宏大、门类最为齐全、资料最为完备,同时用途广泛的古文字汇释类辞书。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了研究专著、单篇论文、文字编释札记,凡有一己之见且真实可靠的古文字考释成果尽收其中。尤重集录自二十年代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出版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的新获材料与新出成果,又与香港周法高的《金文诂林》、台湾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及吉林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等专收某一类文字的工具书有所不同,是《说文解字诂林》之后篇幅最大的一部古文字书。仅就现已出版的第一册来说,单是原稿就多达十几个大纸箱,分装成上千个资料袋,每次发稿我们都是用小面包车来回运送,所以,这对我们编辑来说,不仅是一次超强脑力劳动,是对我们编辑知识业务水平的考核,而且同时也是一次超强的体力劳动,我们开玩笑说,也是对我们的体能测试。从工作程序上看,我们打破了原来原稿必须从编辑室到市场部再到出版科的程序,设置了专门的出版统筹,来协调整个出版流程,以保证书稿的顺利流转和出版进度。 二、人力投入大。作为一部传世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古文字诂林》对出版质量的要求要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我们从版式的推敲,到字体字号的选择,甚至小到对合理的字距、行距的确定,从纸张的选定,到封面装帧的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按照市委领导关于一定要把诂林的出版当作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指示来遵照执行的。因为诂林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地专业,一般的编辑根本无法胜任,一般的校对也很难完成,为此,我们抽调了有经验有专长的编辑力量,组织了专职的审校人员,在编委会发稿之前,就提前介入到编委会的工作中去,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三、难度大。原稿中有大量的古文字、手写体字,有些因为多次复印,效果不理想,电脑处理难度很大。在古文字编码,手写草书的辨认,以及繁简字的转换过程中也是非常容易出错,大大增加了编辑加工、校对的难度。比这更麻烦的是,因为是大型工具书,牵涉到全书的体例与格式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把这些内容确定下来,需要在编辑审稿加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断的调整完善。有时候,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后面的内容或体例只要稍微改一改,就必须回过头来把前面所有的相关内容全部改过来,所有这些除了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我们的编辑出版人员做到了不厌其烦,反复琢磨,以保证把“诂林”出成精品。另一方面,工艺制作上,我们也是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作为我们出版社来说,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后期出版过程中,也一直要求以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艺完成制作,但是限于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第一册出版后,封面在空调间里因用料过厚引起卷翘,我们立刻组织人员,积极与厂方联系,仔细研究,重新设计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把书出好,从内容上体现上海的学术水平,从形式上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 四、程序烦。由于本书的以上特点,也就决定了此书的出版程序不同一般,特别复杂。每一册都要有上千个字头袋的原稿和校样,不停地在编委会、出版社、电脑公司之间循环轮转,加上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有丝毫的差错,只要有一个字头袋出了错,势必影响全书的出版进度。编辑、校对、出版等有关同志,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单是校对一项,校次就有八次之多,同样看一百万字的内容,诂林的编校工作肯定要比看其他书稿要繁重得多。 五、技术新。传统的古文字考释类工具书,都是采用手抄剪贴复印的成书方法,因而成书慢,周期长,对读者来说辨识也较困难。这一次我们为体现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的高水准,体现时代风貌,体现上海的出版水平,保证印制质量,我们摈弃了沿袭多年的传统的手抄方式,由杰申电脑公司积极开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采用了电脑造字排印,建成了第一批古文字电脑字库,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对古文字进行计算机处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批古文字字库不仅在我们诂林各卷的排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今后其他同类著作的出版印行提供了资料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