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ocation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resources:mechanism, pattern and path-selection
作者: 李应博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努力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为我所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已载入中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并且成为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的战略需求和评价指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对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各领域实现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作用于创新过程的各类资源要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各类服务资源等。从分布领域看;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于科学界、产业界、大学和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互动中,而科技资源则主要作用于科技界。然而,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尚缺乏有效整合,资源在部门、地区间分布还处于“分散”状态,未实现高效率的产出;配置主体功能缺位现象和错位现象较为严重,在科技创新资源的公共和私人投资部门,主体介入角色定位不清,政府、大学、企业和中介组织等主体间没有形成有机互动的协作关系;配置机制不完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具体配置和使用中,还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书将基于国际视野下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趋势与实际状况,着重分析近些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实际状况、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关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系统地研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机制、模式和路径选择等问题,并以北京地区为案例分析对象,探讨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特点和路径选择。
本书由8章组成。
第1章为导论,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系统研究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属性与分类、配置的主体和方式,建立起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领域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在分析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归纳、比较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特点和问题,系统研究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采用因子分析、BBC和CCR方法下的DEA模型和曼奎斯特指数测算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能力、效率以及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三者的效率变化情况。
第4章采用委托-代理机制和团队信息结构模型探究了创新资源配置中不对称信息结构的形成以及对资源配置造成的影响,本书设计建立了改善后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信息结构模型。为本书研究并建立多主体协调互动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5章从资金配置机制、主体监管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和中介服务机制四方面,运用不完全信息博弈方法翔实地研究了机制设计的方法和机制实施对策。研究发现:资金配置机制中,政府补贴下的产学研联合研发资金配置比单纯把资金配置给某一个主体更具效率;主体监管机制中,形成双向互动的动态监管方式有利于规避中国当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寻租”、“创租”和道德风险问题:人才使用机制中,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的畅通平台和途径是优化人才使用中的信息结构,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中介服务机制中,要强化公众监督和政府监管,同时要优化中介组织的内部运作流程,从根本上提高中介组织的服务动力。
第6章从政府主导型、企业拉动型和产学研合作型等三种类型,研究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模式,并采用动态计量方法研究了产学研合作这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研究得出:政府支持下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较为理想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同时,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比政府单独支持企业或者大学所产生的效果要明显。
第7章系统研究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问题。首先阐释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路径依赖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突破路径依赖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出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总路径以及几类重要资源配置领域的路径选择。以北京地区为例,研究了区域性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问题。
第8章提出了全书研究的结论以及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