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
作者: 李腊元,李春林编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简介: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及技术。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高速局域网,广域网,高速广域网,网络互连,Internet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学术与工程并重。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等工作的科技人员阅读。
计算机网络是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ARPA网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开始向着体系结构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IBM公司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和DEC公司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相继问世。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以ISO-OSI参考模型为代表。与此同时,局域网络体系结构则以IEEE802LAN参考模型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已演进成基于TCP/IP的Internet体系结构。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盯)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计算机网络将在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11)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11)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当今正迅速发展的新兴信息科学技术之一,同时也是计算机、通信、电子学、光电子、多媒体等相互渗透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信息学科,业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兴趣。
本书共分10章,各章内容概要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概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Internet的演进,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及应用。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主要包括数据通信模型、信道容量、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信道复用、交换技术、同步传输与差错控制等主要数据通信基础问题以及网络性能分析。
第3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主要包括典型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组织,网络的层次结构,ISO-OSI参考模型,典型数据链路协议,TCP/IP参考模型,ICMP、IGMP、IPv6、UDP、OSI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协议工程的发展和协议开发生命周期,协议的形式描述技术(FIYF)、正确性验证、半自动实现及一致性测试的基本理论及技术。
第4章局域网。主要包括IEEE802LAN体系结构,ALOHA、CSMA、CSMA/CD总线网(1EEE802.3)、交换式以太网,令牌总线网(1EEE802.4),令牌环(1EEE802.5),无线局域网(1EEE802.11)以及典型局域网络操作系统NOS(NetWare、WindowsNT/Windows2000、UNIX、Linux)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
第5章高速局域网。主要包括100BASE-T(1EEES02.3u),100VG-AnyLAN(1EEES02.12),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l),HIPPI,光纤通道,吉位以太网(1EEE802.32),十吉位(万兆位)以太网(1EEE802.3ae),ATM局域网以及虚拟局域网VIAN的基本理论及组网技术。
第6章广域网。主要包括广域网概论及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算法,典型广域网技术:X.25网络和ISDN。
第7章高速广域网。主要包括帧中继,ATM、B-ISDN、SONET、SDH、IPOA、ATMLANE、MPOA、MPLS,以及无线ATM的基本理论及组网技术。
第8章网络互连。主要包括网络互连部件(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内部网关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外部网关协议,多播路由策略,MO-SPF与DVMRP以及QoS路由策略。
第9章Internet。主要包括域名系统DNS,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协议FYP,远程登录,代理服务器机制,WWW,网络管理,资源预留协议RSVP,QoS,虚拟专用网VPN,移动Internet和光Internet。
第10章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技术(包过滤技术、代理服务技术、防火墙的结构、防火墙的基本构件),密码技术(分组密码算法、公钥密码算法、Hash函数、密码协议)以及密码应用技术。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在体系结构上,本书以TCP/IP和IEEE802为主线,力求系统地阐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技术;在取材上力求新颖,以反映网络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内容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学术与工程应用并重;在阐述基本原理的同时,书中还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
本书由李腊元和李春林共同编写。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7章和第10章由李腊元编写;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9章由李春林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颜昕、陈年生、向阳、孙强、程佳慧、陈立丹、汪小兰、刘杨、简红松、王志雄、秦勇、周敬祥、宋建刚、毛艳芳、洪海、黄伟、罗林、杨鹏、陶林、方伟、潘劲松、周峰、郭晶晶、胡凯、刘继华、林洋、潘锋等的支持和帮助,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漏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