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关系史纲
作者: 杨闯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简介: 导 言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相互关系综合发展历史的一门学科。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从1640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近3个世纪的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国际关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从欧洲产生、发展和竞争,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海上优势和商业优势、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集团在全世界范围内瓜分和 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历 史。它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主要线索有三条:(1)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形成的政治外交关系;(2)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日本向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扩张,占领殖民地,相互争夺和妥协的关系;(3)欧洲列强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在对中近东争夺 中形成的所谓“东方问题”。
从1640-1871年,即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普法战争结束,为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关系。其主要内容有:17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经过这场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衰落,法国和瑞典分别成为欧洲西部和波罗的海的强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开始向外殖民扩张,英荷争夺海上优势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优势的矛盾,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荷兰从海上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而英法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则贯穿于整个18世纪。18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地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法都作为敌对国家加入。经过七年战争,英国夺得了法国在美洲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8世纪初,沙皇俄国开始参与欧洲事物。为争夺南方出海口和北方出海口,沙俄同南方邻国土耳其和北方的瑞典多次发生战争。俄土之间的战争使东方问题最终形成。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使俄国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参加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使俄国取得了对波兰问题的支配权。普鲁士在三十年战争后在中欧兴起,与奥地利皇帝(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18世纪后半叶围绕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大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美国宣布独立,在外交上建立了美法同盟,使英国处于孤立地位。而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联合俄、普、奥等结成反法联盟。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普、奥瓜分了波兰。拿破仑帝国在1810年前后在欧洲建立起来的霸权,由于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从极盛走向衰落,终于在1814年被以英俄为首的反法联盟打败。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起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俄国开始在欧洲称霸,成为欧洲的宪兵。希腊和比利时革命、土埃战争和列强对黑海海峡控制权的争夺加深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之间的矛盾。1848年的欧洲革命最终冲垮了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英、法、土同俄国在近东的矛盾,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之后,俄国从欧洲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法国地位提高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欧洲中部出现了民族统一运动,德国和意大利经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 一,改变了欧洲中部的政治形势。德法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之一。
从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即1871-1918年为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称为帝国主义时期的国际关系,具有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特点。其主要内容有 :德法两国围绕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形成一个国际矛盾焦点;在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转向 近东,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加剧了俄国同奥匈帝国,俄、奥同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形成了另一个国际矛盾焦点。1875-1878年的东方危机和俄土战争,为德国、英国插手巴尔干提供了 机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由于法德矛盾发展,欧洲形成第一个军事 集团--德奥同盟和德奥意三国同盟。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帝国主义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瓜分世界。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瓜分非洲和对亚洲争夺的高潮。经过短短30年的时间,非洲就被它们瓜分完毕,它们还在亚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发生三次帝国主义战争。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德国同英、法、俄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到了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促使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向法俄集团靠拢,英法俄三国协约在1904-1907年形成。由于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年中,国际形势极为紧张,不断发生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意土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半岛由于大国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奥匈和塞尔维亚的双边关系问题成为两大集团关系问题。奥匈和塞尔维亚分别征询盟国德、俄的意见。德国和法俄都明确表示了支持盟国进行战争的态度。特别是德奥集团认为,德奥备战比法俄充分,发动战争时机有利。英国实行的两面政策,更推动了德奥统治集团发动大战的决心。在两大军事集团存在、并都准备打大战的情况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日本、意大利和巴尔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先后参战。战争初期美国宣布中立,战争后期对德奥宣战。这是战争形势发展有利于协约国的原因之一。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1917年11月7日,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率先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呼吁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战后期各国出现的反战运动和革命形势加速了大战的结束。德奥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先后投降。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已无力打下去,不得不同法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宣布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英法虽在大战中获胜,但遭到削弱。惟有美国在战争中发了军火财,实力增强。国际关系发生新的力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