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法权哲学
作者: 林喆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bsp;法权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
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甚少。本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
黑格尔法权哲学的概念、体系、形成、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及其影响。作者指出,法权哲学实为黑格尔关于公民权
利、国家权力及两者关系的学说,它有四个基本原则,其
中国家理念至上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权哲学及其一系列
问题的基调,使法与自由、人格、财产、契约,权利与义务,
个人、市民社会与国家等问题都在国家理念中得到解答。
作者将法权哲学置于西方法哲学传统中加以分析,充分
肯定了法权哲学在整个西方权利理论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和贡献,并比较研究和分析了中国现代社会前缺乏严格
意义上的法哲学的根源。
片断:
prudence”一词源自拉丁词“jūrispru-
dentia”,它是jurislaw与prūdentiaknowledge(公平法+谨慎的知识
或判断)的合成词。①从字面上便可看出它与legalphilosophy的微
妙的区别。当代新分析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牛津大学法
理学教授赫伯特·哈特(HerbertL.A.Hart,1907—)曾如此诠释法哲
学,他指出,legalphilosophy“是关于法律的普遍本质的思考”,就所
关心的问题看,它与其他法律学科的区别在于:它是法律的思想,
研究诸如法律定义和分析、法律推理、法律批评之类的问题,而后
者则是法律的知识。①
在具体运用中,jurisprudence与legalphilosophy常互相取代。
在当代西方法学界,后者有一种包容前者的趋势,凡涉及法律概念
和理论法学的学说几乎都被标以“legalphilosophy”。在英语国家
中更是如此,法哲学被定义为“系统阐述法律的概念和理论,以帮
助理解法律的性质、法律权力的根源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而法
理学则“常被用作法哲学的同义词,并且总是用以概括法学领域
的分支学科”。②美国的《布莱克法律辞典》直截了当地说:“法理学
即法哲学,或研究实在法原则及其法律关系的科学。”③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法学院定期出版的《澳大利亚法哲学学会公报》,其内容
不仅包括法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观念(如自由、人权、司法观念
等),也涉及司法制度等法律技术问题。
后记:
很久以来便有一个心愿:研究一下黑格尔的法权哲学。来到
复旦后才有了这样的机会和时间。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入学时初步
确定的,只是当时所定的题目更大: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法哲学。
着手这项研究工作后才发现,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对
于黑格尔法权哲学的研究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法权哲学
的概念、对象、体系、结构、内容、逻辑方法,以及形成的过程;(2)法
权哲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包括西方法哲学理论传统,西方哲学和法
文化传统,德国思想史、民族史、文化史及法制史,尤其是近代德国
历史;(3)法权哲学的影响,及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的发展状况;
(4)西方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市民社会和国家等观念及其
理论的发展情况;(5)法权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其他部分的关系;(6)
法权哲学与东方法哲学(尤其是中国法观念)的比较,等等。
这是一个人以毕生精力投入之也难以完成的工作,其中每一
部分的完成都对研究者的思维能力或理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求。而缺乏这种考察或研究,以及研究条件,是难以真正把握黑格
尔的法权哲学的。
所以,本文所作的研究只能是一项初步的工作,对它的许多问
题的认识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
论文告一段落,带来的是诸多的感谢。
首先,感谢三年来导师谢遐龄教授的谆谆教导和时时督促,没
有他的指点、关心和爱护,以及严厉的批评,我是很难完成这篇论
文的。导师的思想充满了睿智,我常常为它的独到、精辟、准确而
惊叹。三年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大多是从导师赠与的论著中所感
悟到的。
同时,感谢系里的诸多老师,尤其是潘富恩教授、张汝伦教授、
徐洪兴副教授、孙承叔教授、陈长根副教授以及何英老师等的教
导、关心和爱护;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顾肖荣研究
员、浦增元研究员、唐小波助理研究员、郑传音助理研究员、陈克鸟
女士和陈莉蓉女士等,正是我的这些同事经常的热情鼓励、支持和
帮助,使我得以排除许多干扰而顺利完成学业。
还有,感谢王海平先生、俞梅荪副研究员、戚渊博士、陈涯倩博
士生、徐伟凤女士和徐伟华女士先后给予我的热情帮助。在该论
文的资料收集、复印、打印等过程中,我曾得到了他们无私的帮助,
特别是伟凤和伟华姐妹的援助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并且,感谢我的年迈的父亲和母亲所给予我的鼓励和鞭策。
此外,感谢张仲礼院长和张汝伦教授等向有关部门推荐了这
篇论文。感谢所有评审过它的教授,正是他们的充分肯定或评价
使该文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被列入
首批“博士文库”出版。同时,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朱敏彦
处长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社科室主任张永彬副编审等人,感谢他们
对包括这篇论文在内的这套文库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由于他们的
热情、勤奋、忘我的组织和编辑工作,使得这套文库以现在的面貌
显现在世人面前。
最后,感谢我的年幼的女儿。没有她的全力支持,没有她独自
面对孤独、恐惧的勇气和自立的精神,我是根本不可能完成三年学
业和这篇论文的。
所以,谨将这篇论文献给我的女儿——赵茗茗小姐。
1998年5月写于复旦南区27楼
1998年12月修改于沪南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