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7 项 “林贤治 著” 相关结果
人间鲁迅
作者: 林贤治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简介: 鲁迅说:“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人间鲁迅”,即鲁迅的“人间性”,或“大地性”。 正由于他始终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洞见一切,看透了所有把戏,深 知民众的苦痛和希冀,所以,鲁迅才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呐喊、而反抗,才称 自己的写作是“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作者生动刻画、真实呈现出鲁迅鲜活的思想、血 肉丰盈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桀骜不驯的风骨。
Chinese new poetry in the past 50 years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1
简介:《中国新诗五十年》是林贤治先生的最新著作。作者以独立精神立论,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五十年间新诗演变的历程。从中国当代史出发,史论结合,细致分析了当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现象、诸多写作群体及个人;其间随机穿插外国诗歌的状况,旨在打开视野,建立参照,有助于对中国新诗品质的评价。《中国新诗五十年》新见迭出,发人深省,文气流贯,别开生面,是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史乃至当代精神状况的必读之作。
纸上的声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这是作者近三年来的随笔及评论的结集。 知识分子问题一直为作者所关注,全书通过对多位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 叙述,探讨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革命、历史诸关系,解析作为理念人和 实践者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建构,特别强调自由批判的精神。其中 ,对于中国“国民性”及现代作家“精神还乡”问题的阐发,寓褒贬于历史 观照之间,视域开阔,观点鲜明,创见迭出。
一个人的爱与死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6
简介:我读鲁迅始于中学时代,记得刚进学校,便买了一册《鲁迅小说集》。然而,在明净的玻璃窗下,最多只能在字面上浮游一些时,至于深隐的意义,那是无由体察的。到了“文革”,阅读才算是比较有系统,虽然买不到全集,但所有的单行本都给我弄齐了。与其说这是书林中的一次邂逅,无宁说是带有一定意向性的选择。不过,只有这时候,我才意外地发现,鲁迅的著作原来是一服强力止痛剂。 “文革”初期,我被打成“小邓拓”、“牛鬼蛇神”,后来被红卫兵运动冲掉了。几年后,父亲先后两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有一年多的时间被关押在一个叫“三结合”的监房里。大姐为了同隔别多年的丈夫团聚,于是成为“偷渡犯”,入狱不下数次。那时,“群众专政”是不管吃饭的,我便充当了一个送粮食的脚色,奔走于“大队”与“公社”之间。最荒诞的有一次,因为送粮食的时间晚了,把我也给关了起来,直到一周过后才被释放出来。每当政治运动届临,宣传队工作队进驻村子,不问而知,我家必定最先成为审视的对象。惊恐、焦虑、屈辱和苦痛笼罩了每一个日子。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能给我慰藉?谁能给我以生存的勇气,教我走人生的长途?我庆幸自己能够阅读,因为在焚余的有限的书籍中,我得以重新认识那个叫鲁迅的人。 是人,不是神。人们谈“文革”是“现代造神运动”,其实所造的乃是别的神祗,并非鲁迅。鲁迅永远是无权者的灵魂的保护人——这是我,从自身多年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中所感知的,而不是从圣谕或权威著作中获得的结论。鲁迅从困顿中来,深知底层的不幸;他经历过各式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除了出版物,主要通过左联及留苏朋友的关系),对革命和革命者有深刻的观察;他一直经受黑暗的压迫,从国家这头怪兽到出没无常的鬼蜮,都曾一一见识过,交战过。他站在壕堑里,但有时也走出来,露出笔直的颈项、骨头和血肉,抵抗背腹两面的夹击。然而,即使在搏战最激烈的时候,他仍然不忘以宽大的布衣护卫弱小的一群。他说过,他本人更偏于“姑息”的一面。然而,社会不容他姑息,他唯一可选择的只有抗争。 “文革”进入后期,气候不但不见晴朗,反而愈加恶劣。在乡村寂静的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一共写下十余篇论文:《鲁迅论秦始皇》、《鲁迅与瞿秋白》、《鲁迅论〈水浒〉》、《鲁迅论写真实》……这些文字,都是为当时的时代语境所激发的,而且都同鲁迅有关。除了论《水浒》一篇在多年以后拿出发表外,其余没有发表,写作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发表,相反极其害怕被发现。稿纸写满后,便小心地一页一页投放到木匠朋友为我的桌子特制的活动夹层里。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鲁迅当年说他是戴枷锁跳舞,我却是在枷锁中静静地呆着,想象当众跳舞的幸福。记得巴金曾经说他在“文革”中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每译到那些诅咒沙皇暴政的话,就有一种复仇般的快意。我很能体会这种心情。 [前言] 朋友告诉我,说有一位海上批评家说我是鲁迅的“凡是派”,问我意下为何?我回答说荣幸之至,只是愧不敢当。在中国,鲁迅是唯一使我确信的一位真正能为中国的进步和底层大众的命运着想的知识分子。不同于权势者,他没有指挥刀可供驱遣,所以教人向往者,全凭人格和思想的魅力。然而,以他的博大、崇高、深邃,实在难以追蹑,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谓“止”,换言之,也就是虽欲“凡是”而不能。 举最简单的例子。鲁迅要英俊出于中国,甘愿做“人梯”,让别人踏着他的肩背攀登向上。他后来加入左联,就是乐于为激进的青年所利用,但从当时的私人通信看,他早已看清这班人“皆茄花色”,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份做牺牲的用心,坦白说我是没有的,相信那位自以为超拔的批评家也未必便有。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 鲁迅的最后十年
作者: 林贤治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3-24
简介: 鲁迅的使命在于要使“黑暗的动物”现形,使“铁屋子”里的人们无法昏睡和假寐,使大家看见事实的实在性,使真理自明。可以说,鲁迅的全部努力,几乎都在于揭示时代的真相。而林贤治作“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丛书,则在于发扬和传承鲁迅这一精神。他的笔墨重在描摹作为思想家的而非文学家的鲁迅,更加突出了他是如何用一生来履行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如何在其最后的十年与国民党政府、左联、新月社以及青年进行论战,其中包含了他对各个派别的抨击,对诸如专制、集权、书籍审查制度、人权、国家、民族等一系列理论的冷静思考,以及他对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申诉。
反抗者鲁迅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 苦痛,正视一切重桑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反抗者鲁迅》是“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之一。 《反抗者鲁迅》是一本鲁迅先生的传纪,从鲁迅的出生,点点滴滴一 直谈到他的逝世,随着林贤治的笔触,仿佛与先生一道走过他的人生。
简介: 《一个人的爱与死》是“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之一。 《一个人的爱与死》为林贤治对鲁迅的一些专论与述评,其中包括” 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命运”“五四、鲁迅与胡适”“鲁迅三论”等文章。作 者在对鲁迅深入研究多年的基础上,力图为广大作者还原一位真实的鲁迅 先生。
漂泊者萧红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简介: 现代中国作家中,萧红有着哀婉的生命历程和卓异的写作成就。然而这位天才女作家,因其生命的短暂与时代的局限,其形象总是令人模糊,文学成就更是被严重低估。近日,学者林贤治的新著《漂泊者萧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着力刻画了萧红作为现代作家中少有的漂泊者形象,让读者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萧红。 谁能绘得萧红影?这是聂绀弩先生悼念萧红的诗句。它道出了一个寂寞的、难以命名的萧红,这也是所有萧红传记作者都要面对的提问。林贤治在他的新著《漂泊者萧红》中,紧扣其悲剧性情境来描述萧红其人其文的精神气质。在着重梳理她与“相关者”的情感关系时,真切描绘出身为女性深陷爱情中的复杂微妙的情感;同时从女性和穷人的双重角度,揭示出萧红身处“底层中的底层”的弱势地位而给她带来的先天的革命性,揭示出作家萧红的创作心理,显示她明显被低估的文学成就。作者林贤治在温情、柔和的叙述与收敛的理性剖析中塑造了一个心思细敏、卓有才情、大胆追求爱情的萧红。而她本身对个人生命价值、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构成了她生命与文学的全部,也彰显了一个时代的独立与自由,至今尤其具有启示的意义。 为求忠实于历史,在故事场景和人物对话上,《漂泊者萧红》均根据相关回忆录及传主的自传性作品或其亲友回忆材料中透露的信息来进行叙述,极力避免小说式敷布,并打破了中国传记在形式上保守、单一的形式,因而人物的生命历程及历史氛围得到了真实的还原,细节生动,声气相闻。在此基础上,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态度和眼光将个人关于萧红及中国社会与文学观念的感受认识与强烈愿望融入其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通路,靠近萧红。
1911:潮打危城第一波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4
简介:本书梳理了晚清民初的历次改革,对此期间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社团的发展,以及两大群体事件——立宪运动与保路风潮——的发生,探本溯源,勾勒出不少重要的细节。作者进而评析辛亥革命发作的原委,对真革命与假革命、真共和与假共和的历史真相深入辨析,颇见思想的张力。
夜听潮集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2015-1-1
简介: 这是林贤治先生最新出版的一部随笔、评论集。本书沿着作者一贯的路向,笔涉历史、政治、文化、艺术诸领域。其中有重大事件的记述,有珍稀史料的钩沉;有社会世相的显影,有私人记忆的重现;有古今人物的素描,有中西书籍的评介。独上高楼,极目天涯,风云变幻,花树纷纭。作者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往往借打通时空的限界,寻绎诸多事象的勾连。所以,即使各篇取材不同,形态各异,却因致力于追寻事物的本源,而在诗性的语言之下,展露出某种思想的深度来。
革命寻思录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简介: 本书是一部长篇随笔,革命构成它的主题。近代以来,革命以它特有的震撼力改写了世界历史,它不但改变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版图,也改变了广大人们对社会前途和自身价值的看法。二百多年来,革命家、政治学者和历史学家对革命作过各种不同的叙述与阐释。作者涵泳其中,结合法国、美国、俄国三大革命个案,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观点,并根据某种内在逻辑进行整合;对革命的一般性特征,革命与知识分子、精英与大众、组织与权力、意识形态,社会动员,暴力,社会运动与改革、主权与宪政等诸多问题作了有意义的探讨。最后,批判了西方学者所谓“历史的终结”的流行观点。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作者步入五四以降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处,从历史的尘埃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及一串串意味深长的精神事件,批判性审视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历史道路及其生存困境,并着力彰显出他们在困境中的言说方式及其选择的价值。作品以其提问的深度、概括的精准以及包孕的思想动量而备受学界、思想界关注。 在作者笔下,不绝如缕的英魂最终凝结为一条闪光的精神线索。循此线索,在梦寻的道路上,驻足于这一座座精神的驿站,读者当能更好地体味出作者在在言及的所谓“知识分子精神”的要义及其恒久的魅力之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2015年11月
简介: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的随笔及评论的结集。知识分子问题一直为作者所关注,本书通过对多位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叙述,探讨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革命、历史诸关系,解析作为理念人和实践者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建构。其中,对于中国“国民性”及现代作家“精神还乡”问题的阐发,寓褒贬于历史观照之间,视域开阔,观点鲜明,创见迭出。
Spirit of May 4th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系林贤治先生最新一部思想性作品。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作者步入五四以降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处,从历史的尘埃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及一串串意味深长的精神事件,批判性审视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历史道路及其生存困境,并着力彰显出他们在困境中的言说方式及其选择的价值。作品以其提问的深度、概括的精准以及包孕的思想动量而备受学界、思想界关注。
林贤治散文随笔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旷代的忧伤》内容简介:据云,随笔在拉丁语中意为“尝试”,蒙田随笔就是取的这层意思。尝试,意味着未完成,意味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广大的层面探讨同一事物,意味着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和颠覆。随笔的生命在于随,这种文体最充分地体现了个体化的原则,反必然,反完整,反规范,反终极,反体系,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文体。鲁迅辩护“杂感”,本雅明赞赏“断片”,都因为随笔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自由、批判的精神。在奥地利作家、“思索的公民”穆齐尔的著名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主人公乌尔里希自称为“随笔主义者”,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况。可见“随笔”一词,本身便意含了选择的自由。
Fire and ruins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是林贤治先生的一部思想随笔,作者以德国著名画家基弗及其作品为线索,在向我们展示基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试图解说希特勒时代极权主义所造成的种种罪行,唤醒世人,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告诫人们“残酷是永在的”,“这是战争的土地。战神消失了,而战火仍在焚烧。”作者以充满激情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着人性的光辉,字里行间燃烧着炽热情感,滚烫的文字,丰沛的思绪,爽利的锋芒,汇聚成对高尚人格与灵魂洋溢的激情。
Chinese prose in the past 50 years
简介:《中国散文五十年》是林贤治先生的最新著作。作者回顾五十年中国文学,从人类自由精神出发,以树木为喻,从根、干、枝叶等多个方面,探讨散文写作的特性,时代的不同体制、意识形态、“有活力的组织”对写作的影响,现实环境中作家的言说方式及价值选择等问题。《中国散文五十年》论及多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臧否分明,印证了作者所坚持的美学原则,是一部极具特色的文学史著作。
微阅读大系·林贤治人文精品:盗火者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9-1
简介: 苏格拉底、伽利略、卢梭、阿伦特、赫尔岑、托马斯?曼、帕斯捷尔纳克、奥威尔、别林斯基……对于历史上那些敢于反抗权势、敢于呐喊奋斗,为了大众利益甘愿坐牢、流亡、牺牲自己的人,作者一向充满敬意。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们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他们的人生故事。作者写道:“作为一个怯弱者,在默默求生的道路上,便不时地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精神援助,慰藉和鼓舞。”作为“怯弱者”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盗火者》为“微阅读大系?林贤治作品”之一种,精选作者数十年来创作的思想文化人物随笔十多篇。
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06重印)
简介:思想,是穿过人生与世相的一道幽光,能让昏味的心灵豁然开朗。思想者的文字,是社会大幕下一道刺目的闪电,能映照出思想者卓然挺立的身姿。本书即是这样一部透析知识分子和知识的警世之作。批判、自由、正义、宽容……所有这些知识分子捍卫的价值,在作者雕刻刀般的笔下,一一得到呈现。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对于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些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漓江出版社,20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东方出版中心,2006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3-24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鲁迅教我
作者: 王得后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漓江出版社,2014
漓江出版社 2015-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漓江出版社 2015年11月
漓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