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肺癌诊断与治疗
作者: 查人俊等主编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简介:内容提要
本版除对第一版有关肺癌的诊断和早期诊断、肺癌的各种治疗、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肺癌
急症、疗效评定和生存率统计等章节稍作删节外,补充了许多新经验和新信息。肺癌外科治疗
和放射治疗全部重新撰写,并增加有关肺癌病人的麻醉、电视胸腔镜在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
用、立体定向放疗、中西医结合的肺癌化疗、肺癌的基因治疗、核素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
用、胸腔(心包)内热物理治疗癌性胸腔积液和癌性心包积液、老年肺癌外科手术及围手术期处
理、肺部转移性肿瘤,以及新的治癌药物等。内容新颖充实、深入浅出、易懂实用。
本书是肿瘤科、内科、外科、放疗科、麻醉科医师较好的参考书,也可供肿瘤专业研究人员
和医学院校师生参考。
片断:
踔⒆?br>(占13.3%),甚至无任何症状(占5.9%),
然经详细检查发现各约半数已有转移,病灶
直径可达2~7cm,甚至发现原发灶直径在
1cm或更小时已有肺外转移,也发现个别病
灶直径1cm及2.5cm。经2年或7~8年无明
显改变。
(2)反复发作性肺炎:约占10%患者入
院前曾拟诊为肺炎,经多种抗生素等治疗,绝
大多数病情可以好转,肺部阴影有吸收,甚
至少数病例可以完全吸收,但约1/3患者可
在较短期内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发生肺炎。
这与发生肺癌后支气管引流受阻,易于发生
继发性感染有关。
(3)肺结核并发瘢痕癌,1970~1976年
135例肺癌患者中,37例有肺结核和(或)胸
膜炎病史,其中25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属瘢
痕癌者10例,包括腺癌(5例)、细支气管癌
(4例)、小细胞癌(1例),其中半数有转移,
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细胞类型有关。这些患者
很可能原来细胞免疫功能较低,以至易患肺
结核,在肺结核治愈或长期稳定后向老年演
进时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同时长期受
肺结核瘢痕或结核病灶中结晶胆固醇等刺激
而演变为瘢痕癌。因此,对肺结核病人,尤
其在40岁以后病灶恶化而进行抗结核治疗
时,应每2~4周摄X线胸片检查。对抗结核
治疗无效病例,应高度警惕瘢痕癌。
(4)以肺癌转移灶引起的症状为首发症
状:约8%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转移灶引起的
症状,如头痛、下肢痛或腰痛、声嘶、吞咽
困难及脸颈部水肿(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易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再如颈淋巴结转移
灶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瞳孔缩小,轻度
上眼睑下垂,脸部无汗等的Horner综合征;
以及肺尖部肺癌(肺上沟瘤),侵犯第一肋波
及脊椎所致剧烈肩臂痛、感觉异常、一侧臂
轻瘫或无力、肌肉萎缩,甚至眼球凹陷、睑
下垂、瞳孔缩小所致Pancoast综合征,亦可
为肺癌的首发症状。
(5)原发性多发癌:约占5%~10%,可
与肺癌同时或异时发生。尤其在患其他恶性
肿瘤后发现肺部单发块影时,切勿轻易认为
系其他恶性肿瘤转移肺部,而延误手术时机。
(6)肺外表现:这是近20多年来引起重
视的临床表现,与肺癌产生某些特殊的激素、
抗原、酶或代谢产物有关,并非肺癌转移和
直接浸润所致,因此在根治肺癌后可以完全
消失。肺癌的肺外表现包括以下几点。
①全身性改变:厌食以致恶病质
(31%),常为晚期症状,发热(10%~34%),
可出现于较早阶段,少数患者可长期持续高
热;免疫抑制。
②内分泌紊乱或异位内分泌综合征,有
相应的临床表现,约占10%,可作为首发症
状出现,另有一些患者虽无临床症状,可有
一种或几种血浆异位激素增高,其中以小细
胞肺癌多见,可高达11%~89%。
异位ACTH分泌(60%见于小细胞癌),
出现Cushing综合征,有进行性肌无力,脸
颈、躯干或全身性肥胖,腹和腿皮肤紫纹,周
围性水肿,以及高血压、糖尿、低血钾性碱
中毒等。
抗利尿素分泌亢进(多见于小细胞癌):
低血钠症(<120mmol/L),低渗血症(<
270mOsm/L)和高渗尿表现(尿比重>
1.200);临床常有疲乏、无力、嗜睡、头晕、
头痛,并可有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
肌痉挛痛,甚至神志淡漠、昏厥。
异位副甲状腺素(多见于鳞癌):可出现
多尿、烦渴、便秘、厌食、体重下降、心动过速、
心律不齐、高血钙、低血磷、精神异常等。
其他,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大细胞癌
较多见,可出现男子女性型乳房)、5-羟色胺
(类癌较多见,可出现类癌综合征)、黑素细
胞刺激素(可出现黑棘皮病,多见于鳞癌)、
生长激素(可出现骨骼病变,可见于腺癌或
鳞癌)、降钙素(可有低钙血症)等亦可在血
浆发现异位激素浓度增多,甚至可出现相应
的临床表现。
③骨骼病变、杵状指、趾(29%)多见
于鳞癌,可先于肺部症状出现;增生性骨关
节病(1%~10%)多见于腺癌,受累关节肿
胀,深在灼痛,夜间加重,长骨端骨膜增生,
新骨形成。
④神经-肌肉病变(1%~14%):肌无力
综合征(EatonLambert综合征),多见于小
细胞癌,受累肌群多在近端,持续活动后肌
力可暂时改善,肌电图高频连续电刺激则引
起动作电位幅度增高,对抗胆碱脂酶药物反
应欠佳,对箭毒类药物敏感;周围性神经病,
表现为肢端疼痛无力,下肢较重,脊根节细
胞与神经退行性变;亚急性小脑变性,出现
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步履困难,可
伴有痴呆、说话构音不清;皮质变性;边缘
系脑炎和脑脊髓炎,出现记忆力障碍;亚急
性坏死性脊髓病(以对称性、上升性、病情
进展较快的运动障碍为主,感觉障碍较轻);
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可
先于其他症状出现。
⑤血液改变(8%):癌性贫血(可能与
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明显降低有关,使用促红
细胞生成素有助治疗);粒细胞增多症(可表
现为类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和红
细胞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