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实验[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汪乐原主编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的配套实验教材。全书编排
13个实验,其中11个实验是关于形态解剖学部分的,内容涉及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各类器
官的形态与构造;2个实验是关于分类学部分的,内容涉及检索表的使用和未知植物的鉴
定方法。
片断:
再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边,或以拇指及食指持住盖玻片相邻两角的各一侧
边,使盖玻片另一边的下表面接触载玻片上水滴,最后缓缓放下与此边相对的一边。这
样的盖片法,是为避免盖玻片下有气泡产生。但如果操作得不够得法,仍会有少量气
泡,这时可用铅笔的另一端轻压盖玻片赶出气泡,或者撤下盖玻片重做。没有气泡后,
如果发现盖玻片下的水溢出来,应使用吸水纸将溢出的水吸去;如果发现盖玻片下的水
未充满片下的某一空间,应使用蒸馏水的滴管给那一空间补充水。
将显微镜对好光,安放并移对好玻片标本。在保持聚光镜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一面
缩小光圈,一面调节低倍镜的焦距,直至看到众多整齐、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的条形细
胞,这是表皮细胞群。由于表皮细胞的各部分是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一般难以观察
到。因此,只有那些垂直于视野平面,从而使透光性较差的细胞壁能被看见。这些壁是
细胞的侧壁,其正面壁因平行于视野平面,而看不到其存在。为证实细胞正面壁的存在
和看到细胞内的其它基本构造,要对其细胞壁进行染色。方法是:将装片从载物台上取
下,平放于桌面。在载玻片的靠近盖玻片左边或右边的部位,小心地滴1滴碘化钾碘液
(不要漫过盖玻片表面),使之与盖玻片下面的水相接。然后在另一边,用一小片吸水纸
与盖玻片下的水相接,随着水被吸水纸吸出,碘化钾碘液便进入盖玻片下面。当肉眼能
看见片下的表皮被部分或全部地染成黄棕色后,用低倍镜对准被染上色的部位观察,可
见表皮细胞的正面呈浅黄棕色,这证明了正面壁的存在(该试液仅能使细胞壁着色)。
在被染色的细胞内,一般还可见呈较深的黄棕色的近卵圆形物,为细胞核。它看上去之
所以也呈黄棕色且色度较深,是因为我们隔着细胞壁这层染为黄棕色的“玻璃”看它,
而且其透光度比细胞壁差很多。为了能区分出细胞质与液泡,换高倍镜观察。可见在细
胞内部,除了细胞核以外,其余部分的颜色都比较浅。这部分可根据颜色的深浅及其它
特点再区分为两部分:颜色相对较深,含许多微小的颗粒状物,看上去略显浓稠,此为
细胞质;颜色相对较浅或很浅,不含颗粒状物或其它有形物,看上去较稀淡、干净,此
为液泡。这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各自的位置也不绝对固定。细胞质常分布于紧
贴细胞壁的地方,往内常为液泡占领;有的也可见细胞质往内分布,而将液泡划分成几
个(图2)。
四、作业
1.假如转动你所用的显微镜上的粗调焦轮,可使低倍镜与载物台靠近到低倍镜下
端的底面跟载物台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程度,那么在安放和移对好玻片标本后,
如何操作,才能保证用低倍镜调焦时绝对不会压破玻片标本?
2.想要用高倍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不先用低倍镜调焦,而是直接用高倍镜调焦,
你是否认为较难避免压破玻片标本?若你认为不难避免,则说出你的操作方法;若你认
为较难避免,则说明理由。
3.有的显微镜在用低倍镜调好焦距后,换用高倍镜调焦时,需将细调焦轮朝着能
使高倍镜与玻片标本相接近的方向转动,才有可能调准焦距。若这样地将细调焦轮转动
了一圈后,物像仍未出现于视野中,你将怎么办?
4.绘出所观察到的1~2个表皮细胞,标出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液泡。
实验二细胞后含物和细胞壁性质鉴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淀粉粒的基本特征。
2.认识草酸钙晶体的常见类型。
3.了解细胞壁性质鉴定的显微化学方法。
4.初步掌握徒手切片和水合氯醛透化法。
二、材料、器具和试剂
马铃薯块茎,大黄根茎粉末,半夏块茎粉末,樟树幼茎(当年春长出的)。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水果刀、白纱布、双面刀片、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火柴(或牙签)、酒精灯、吸水纸。
甘油醋酸液,稀甘油,水合氯醛液,氯化锌碘液,间苯三酚液,浓硫酸,苏丹Ⅲ
液,蒸馏水。
甘油醋酸液(史氏液)的配制法:取等量的甘油、50%醋酸、蒸馏水,混匀;稀甘
油的配制法:取甘油1份,加蒸馏水2份,混匀即得。若要长期使用而不腐,可加入少
许苯甲酸或苯酚;水合氯醛液配制法:取水合氯醛50g,加蒸馏水20ml溶解;氯化锌碘
液配制法:取氯化锌13g,溶于20ml的蒸馏水中,加碘1g,溶解后加40g氯化锌,再溶
解即得;间苯三酚液配制法:取间苯三酚1g,加95%乙醇100ml溶解;苏丹Ⅲ液配制
法:取苏丹Ⅲ0.5g,加95%乙醇100ml混匀。
三、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淀粉粒
滴1~2滴甘油醋酸液于干净的载玻片上,用水果刀从一完整的马铃薯茎上切下一
部分,再用刀片垂直于切下部分的剖面轻刮一下,迅速将刮过马铃薯的刀口部位浸入载
玻片上的试液里,稍稍搅动一下后抽出,盖上盖玻片。置已对好光的低倍镜下观察淀粉
粒。调焦中当发觉视野中出现一些多数为近卵圆形、少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无色颗
粒时,立即调准焦距,然后将光圈由原来的最大逐渐缩小(此时聚光镜应处于其位置的
最高限),同时注意观察视野中的颗粒。当看到其中有些颗粒上或多或少呈现有一圈套
一圈的环状纹理时,停止调节光圈。这时可以肯定,这些颗粒即淀粉粒,其环状纹理即
层纹。在被层纹所环绕的核心处,应该有脐点。不过马铃薯淀粉粒的脐点很少像书上绘
的那样呈黑色而很显眼,倒往往因是整个淀粉粒中较浅的部位而隐隐约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