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思维与细节
作者: 沈举卓,沈加红著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我这样说“真正的父亲最多只有10年”,这样强调最初伦理建设的重
要性,并不是在否定学前教育、0岁教育、胎教,因为一方面这些教育对于
8岁以前的孩子不能发生伦理作用,而人只有拥有优良的伦理道德才能成为
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另一方面这些教育实在太容易被遗忘和改变了,
这些作为基础的“面粉”会被今后太多的“酵母菌”“白砂糖”“奶粉”
“鸡蛋”“食用盐” “柠檬酸”“氢化植物油”“乳化剂”“香精”“色
素”等添加剂,以各种烘焙时间和方式,左右成各种“产品”。况且我们
的孩子不是爱迪生、牛顿、米丘林、六龄童、围棋九段棋手、瓦特、爱因
斯坦、詹天佑,我们也不是爱迪生、牛顿、米丘林、六龄童、围棋九段棋
手、瓦特、爱因斯坦、詹天佑的父母,我们绝大部分的父母心态已经或者
应该回归到“平常心”。
语言乃思想文化之容器。([英]托伦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月,《神学的科学》第1页)对孩子独立思想的强化建设,真正的开始是
孩子对事物用文字方式(也就是书面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因为,使用文字
需要对感受的内化,需要推敲,这就是思考的过程,这就是强化的过程,
这就是道德和价值取向的过程。最早使用文字表达思想是在小学二年级,
也就是8岁,一年级是学习字、词、句,二年级开始“看图写话”和写日记
活动。
8岁的孩子由于身体的日夜长大,感觉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有了专业
老师指导下的、经过内化的、通过强化的感觉以后,孩子开始写作,思维
就有了起飞的起点,思想就有了形成的开端。用中国语文教改第三浪潮引
领者王尚文教授的话说就是:“感觉是思维的起点。没有感觉也就没有思
维,因而感觉是知识之母。”他还说:“人的心灵、人的关系、人的活动
、人的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和语言交织在一块、渗透在一起的。人在语言中
思考、生活,人在语言中沟通、交往,人在语言中劳动、创造,人在语言
中展望、前行,人的所有能力无不以语言能力为其前提和核心,语言最能
表现人之为人的特点。”(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感论
》(修订本)第1、2页)因此,孩子写作的开始,也就是真正的、内在的思想
的开始,两代人之间,以及孩子与身边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思想联系也就开
始建立。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在这个时候显得特别重要、特别
深刻,孩子的灵感、欲望、快感在这个时候会被特别地激发出来、诱导出
来、感染出来。所以,写作已经不是纯粹的写作了,而是自己独立思想的
开始。
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