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法学.2006.1(总第1期)
作者: 沈国明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6
简介:《东方法学》问世了,这是上海市法学会与中国法学杂志社之间的一次实质性合作。我们双方都对这项合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希望经过持续的浇灌,最终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编辑《东方法学》,旨在提供一块法学工作者交流学术成果、活跃学术思想、创新学术理论的园地,为法学的繁荣尽微薄之力。
我们力求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需要理论创新才能找到化解的方法和途径,外国的经验也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为此,《东方法学》重视学术创新,特别重视理论的原始创新;重视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和解读,特别重视比较研究,以及对国外先进理论的消化吸收。
我们力求推出力作。现实利益的诱惑和社会变化的迅速,使一些专业人员变得很浮躁、很功利,能静下心来潜心做学问是很可贵的。当然,真正的大家是不会受这些诱惑影响的,为社会提供传世之作的,都是有定力的大家。《东方法学》愿为甘于寂寞的学者提供展示成果的窗口,欢迎有理论深度、有历史厚重感、有广阔视野的作品。信手写来的应景之作应该不在这个园地里生长。
我们力求推出新人。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要使人才辈出,学术队伍后继有人,必须关注青年的培养,为青年提供适当的舞台,及时扶持新人、推出新人是十分重要的。《东方法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将亲近青年。青年人自己也要更加自觉地努力,把这个园地视为施展学术才干的天地,累土为山,积渐而高,有所成就。
《东方法学》虽然立足于上海,但是它是面向全国的,它的作者、读者都应当是全国的。上海自开埠以后,曾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法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法学家云集,法学研究成果迭出,并培育了大批法学专业人才,其中有的成为新中国政法、外交战线的骨干。解放后,特别是“文革”结束以后,上海也培养了一大批法律专业人才,但是,这期间,各地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对而言,上海法学的优势削弱了,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集成创新的意识,汇集各方力量,推动上海法学的发展,进而推动“以法治国”的进程。
我们基于上述认识来编辑《东方法学》,并把它看作是应对挑战的具体举措。有理由相信,在众人的耕耘下,《东方法学》这块园地会生机盎然,充盈法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