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鹿大成[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赵世臻,沈广主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简介:
片断:
1950年辽宁省西丰建立了第一个国营鹿场——振兴鹿场,仅有鹿75头。1952年吉林
省在吉林市、辉南、东丰、辽源、双阳、伊通等地建立了十几个国营鹿场,有鹿1900
头,年产鹿茸350kg,平均单产0.35kg。之后黑龙江、河北、山西、青海、新疆、内蒙古
等地相继开展养鹿。主要饲养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养鹿业从此兴旺发达起来。
(二)中国养鹿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四十余年,养鹿业从小到大得到全面
发展。养鹿业为我国医药、食品工业和出口换汇做出了一定贡献。
现在全国有国营鹿场、集体鹿场和个体养鹿场约上万个,遍布全国各地。大型鹿场存
栏鹿2500~3000头;小型鹿场存栏鹿十几头到几百头。
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四川、京、津等省市以饲养梅花鹿为主;
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以饲养马鹿为主,青海、甘肃还饲养部分白唇鹿,云南、广西
及台湾省区饲养水鹿和梅花鹿。总数达40万头,年产鹿茸100t左右,成品茸单产各地差
异较大,吉林、辽宁西丰梅花鹿鹿茸最高单产达1.2~1.3kg以上,马鹿茸单产达2.5~
3kg。但有的地区梅花鹿茸单产低于0.65kg,马鹿茸单产尚不到1.0kg,各地生产水平不
一,发展潜力很大。
我国养鹿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五六十年代,是养鹿业大发展阶段。全国各地纷纷由吉林、辽宁引人种鹿,梅花鹿种
鹿售价高达每头2万元。之后内地又由新疆引入天山马鹿。由于重视鹿的繁殖,鹿的产仔
率、成活率都很高。吉林省东丰县第一鹿场连续数年产仔率达100%或超100%,养鹿数
量比建国初期成百倍增长,全国养鹿总数达20万头。
70年代,是养鹿业稳定提高阶段。除注意鹿的繁殖之外,还注意了鹿的改良和品种
选育,提高鹿茸产量和质量。加强了鹿的驯化和疫病防治,养鹿技术显著提高,养鹿条件
不断完善,在生产上和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80年代,是养鹿业经过短暂的滑坡之后再度发展阶段。由于国际鹿茸市场受到新西
兰、前苏联等国的冲击,加之国内忽视了鹿茸的质量及其他原因,1981-1986年鹿茸滞
销,养鹿出现亏损,导致大量捕杀母鹿和初生仔鹿,鹿存栏数量急剧下降,仅黑龙江省农
垦系统1986年比1981年养鹿数量就减少80%。1987年鹿茸市价回升,从而激发了养鹿
的积极性,尤其农民个体养鹿有了较大发展。吉林省双阳县1991年有13个乡52个村的
162个社750户农民养鹿达万头,约占全县养鹿总数65%,养鹿业出现空前的大好形势。
吉林省养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现有专业国营鹿场55个,兼营鹿场33个,集体鹿
场和个体鹿场近千处。养鹿总数达16万余头,年产鹿茸40余t,占全国产量的40%。
辽宁省仅西丰县现有鹿场29个,养鹿逾万头。清原县参茸场、新宾县朝阳林场鹿场、嘉
禾种畜场鹿场等,由新疆引入天山马鹿,鲜茸最高单产已达8.5kg,超过前苏联谢巴林鹿场
(8.0kg),并向东北各省输出大批种鹿,有力地促进了鹿的品种改良和鹿茸产量的提高。
黑龙江省1956年开始养鹿,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2年有鹿场340个,养鹿
总数达8.4万头,其中马鹿1.7万头,成为重要的马鹿茸出口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盛产天山马鹿、塔里木马鹿和阿勒泰马鹿,60年代开始养鹿,
有大型的国营鹿场和建设兵团鹿场及小型集体与个体鹿场200多个,主要饲养马鹿,达3
万头,年产鹿茸15t,新疆马鹿茸大而嫩,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内蒙古养鹿业迅速发展,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坝与石棚沟林场养马鹿近1500头,成
为内蒙古养鹿中心;山西省1957年开始养鹿,现有鹿场几十个,养鹿7000余头,其中
山西省药物培植场养鹿1000余头;青海省祁连鹿场建于1965年,饲养的白唇鹿、梅花
鹿和马鹿达700余头;山东、河北、京、津等地养鹿都有很大发展。北京药材公司昌平鹿
场养鹿800余头。天津第六中药厂新兴养殖场,饲养梅花鹿、马鹿900余头,有力支援了
本地区医药工业的发展。
我国南方养鹿虽不如北方发达,但经过多年北鹿南养驯化,不论在云南、贵州、广
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上海都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一定发展。四川省灌县鹿场有鹿
1000多头;云南省腾冲鹿场、盈江鹿场饲养水鹿和梅花鹿800余头;西藏、海南70年代
后期开始养鹿,由于收益大,养鹿场(点)不断增加。
台湾梅花鹿是我国梅花鹿的一个亚种,可惜已经灭绝。台湾省70年代开始饲养水鹿
和梅花鹿,全部是农民个体养鹿,高雄市农民已养梅花鹿3000余头。
总之,我国养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发展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现在农
业、林业、农垦、畜牧、医疗卫生、商业外贸、机关、厂矿、部队、学校等都纷纷养鹿,
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发展的养鹿新格局。
(三)中国养鹿业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我国养鹿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论是科学研究
还是生产管理,在鹿的生态、生理、遗传、繁育、饲料、饲养、鹿茸及其产品加工利用、
鹿病防治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有的已进入世界先进行例,为中国和世界养鹿业作出了
重要贡献。
例如,林仲凡(1986)、谢成侠(1986)、刘敦愿(1987)等从考古角度对鹿的资源利
用、养鹿历史、生物学等方面进行考证。李怀志等(1979)对东北梅花鹿进行了考察,并
依其外貌、生产力等不同划分为双阳、伊通、东丰、龙潭山、抚松等五个类型群。之后又
有人对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坡鹿、驯鹿、驼鹿、麋鹿、毛冠鹿、狍鹿等从生
态、繁殖、驯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对鹿的驯养及产
品利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鹿的生理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其中以血液生理学进展较快,梅花鹿、马鹿等血常
规、生化指标、蛋白质多态性、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液蛋白电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测定,
不仅填补了我国鹿类血液生理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鹿的驯养、选育、生产力
的提高,同时为疾病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鹿的遗传、繁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王宗仁等(1983)对14种(亚
种)鹿的染色体组型、带型进行分析;俞秀璋等(1986)对东北马鹿、东北梅花鹿及其
F1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它们Ag-NoRs数目和位点相一致;G带、C带带型也很近似,
这对鹿的分类及其进化中所处地位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在鹿的繁殖性能、数量遗
传、杂种鹿遗传性状研究和精细胞联合复合体分析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鹿的纯种繁
育、杂交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鹿的繁育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已培育成双阳梅花鹿品
种、长白山梅花鹿品系、西丰梅花鹿品种和天山马鹿清原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