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 项 “洪国靖主编[地方志]”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洪国靖主编[地方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2002
简介: 片断: 丁劲行经验方5首 ①急性肝炎黄疸、谷丙酶升高,病患初起,正气尚 足,湿热蕴于肝胆,治宜清利湿热解毒凉血。基本方:茵 陈栀子大黄苦参虎杖连翘公英白术获苓 防已赤芍茜草。黄疸迁延不退加酒胆草、金钱草、红 花。口苦、咽干、恶心加黄芩、半夏。热郁呕吐加陈皮、 竹茹。小便涩少加车前子、车前草、木通、滑石。大便不 爽加玄明粉或重用大黄。鼻衄、齿衄加丹皮、茅根。 ②肝炎病日稍长,谷丙转氨酶已下降,白蛋白下降, 球蛋白升高、絮浊升高或出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湿热之象 已不显,然多灼伤阴血,治宜养血柔肝,活血通络。基本 方:当归川芎丹皮赤芍白芍益母草木香 王不留行。此阶段易产生腹胀、双胁疼痛等症状。腹胀: 食后即胀加橘红、杏仁或半夏曲、神曲。午后腹胀加白 术、获苓、苡仁、焦三仙。持续腹胀加苍术、苡仁或香 附、乌药。胁痛:胀痛为主、痛有定处加栀子、酒芩或酒 炙胆草、重楼。隐痛为主、累后加重加枸杞子、沙参或当 归、白芍加量。窜痛为主、痛无定处加桔叶、郁金或醋柴 胡、木瓜。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加泽兰、红花或炒灵脂、 没药。 ③肝病日久,病程迁延,血热阴伤,呈现肝肾阴虚见 证,当以养阴清热、凉血活血为治。基本方:葛根生地 当归赤芍丹参丹皮木香北沙参川楝子构杞 子白芍甘草。耳聋耳呜加磁石、菖蒲,腰酸腰痛加狗 脊、功劳叶或川断、寄生。少寐多梦加女贞子、早莲草或 远志、枣仁。心烦不寐加寸冬、获神或炒胆草、莲子心。 五心烦热加生龙骨、生牡蛎或乌梅、浮小麦。足跟痛加木 瓜、青黛或牛膝、仙灵脾。纳呆厌油加乌梅、木瓜或砂 仁、蔻仁。 ④肝病晚期,黄疸、谷丙转氨酶已逐步恢复。部分病 人出现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下。常证见阴虚内 热、脾虚气弱、气滞血瘀等。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龟 版、续断以补阴;或加巴戟天、肉苁蓉以补阳;或加女贞 子、构杞子平补阴阳;或加阿胶、黄明胶、鹿角胶等以育 阴补血,助阳生精等药物常有较好疗效。 ⑤牛头皮一具,去毛后加水熬成肉冻,每日早、午、 晚餐时各服2~3匙,可对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等 有明显回升的作用(血清中胆固醇等类脂质升高时应慎 用)。 丁继华又名丁一,男,汉族,籍贯为浙江省奉 化县人,1932年3月16日生于上海市。1937年七 七事变后,丁氏随父迁居大后方重庆,抗战八年,在 重庆念书。光复后,随父定居南京读书,直至1950年 抗美援朝时,在伟大的爱国热潮中,投笔从戎,由哈尔 滨医科大学代培,随时准备跨过鸭绿江,赴朝抗美。 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由于美帝在朝 鲜战场上宣告失败,故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年~ 1970年于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总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在此期间,从事过普外科、骨 科、脑外科、胸科、烧伤科的临床及教学工作,并先 后两次脱产学习过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针灸技术,并 跟随黑龙江省名老中医钟育衡学了数年中医的医疗实 践。文化大革命中期,被迫离开母校,调去江西小、三 线一飞机制造厂行医。四人帮倒台后不久调来北京中 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工作。在该院工作期间,系 统地学习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纲 目》等经典著作,遇有疑难不解之处,能及时请教中 医老师,故受益匪浅,为进行中医临床医疗实践和进 一步研究中医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过去从事 过骨科的临床工作,同时曾长期从事创伤急救的外科 临床工作,故具有创伤外科的临床经验,因而于 1983年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一 方面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进行中医理论研 究,使有可能潜心钻研古代文献,系统地研究了中医 药学的经典著作和骨伤科的文献资料。 在骨伤科研究所工作期间,丁氏认识到中医骨伤 科渊源流长,中医骨伤科学有其相对独立的中医理论 体系,中医骨伤科的流派甚众,临床经验丰富,如果 能加以收集、分析、总结、推广,就能更好地继承发 .扬中医骨伤科事业。丁氏认为传统的中医药学具有完 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医疗实践和研究工作,他认为人 类和创伤像孪生兄弟一样来到人间,因此自有人类以 来,治伤先于其它医学分科。在长期的医伤实践过程 中,中医骨伤科虽属中医药学的范畴,但无论从病 因、病机、辨证、施治上均有骨伤科固有的、又很独 特的规律,即使是在基础理论上,它也具有自己相应 的理论体系。他十分推崇“肾主骨”的中医基本理论, 骨骼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骨折愈合、骨病的防 治,无不受肾的影响。这不仅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可 以证实,而且近代科学的动物实验、生化分析、内分 泌研究等也均证明“肾主骨”是科学的,是有其物质基 础的。丁氏不但进行了“肾主骨”的理论研究,同时还 进行了动物实验。1984年他带研究生进行了“用补肾 药治疗骨关节病的实验研究”,实验证明肾对骨确实 有主导的作用。因此他撰写了不少有关“肾主骨”的论 文,先后在《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骨伤科 杂志》、《中国骨伤》杂志、香港《中国医学》杂 志、美国《现代骨科》杂志上发表过,并在国内和国 际学术会议上积极宣扬此论点。他深信这一理论迟早 会被国内外西医同道所接受。 1983年起,他先后组织了“中医骨伤科老中医座 谈会”、“中医骨伤科理论研讨会”、“中医骨伤科手法经 验交流会”、“中医骨伤科药治经验交流会”、“外固定器 经验交流会”、“脊柱与内脏相关研究会”、“腰腿痛学术 交流会”等七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通过全国专家们 的经验交流,不但活跃了全国骨伤界的学术活动,同 时也提高了骨伤科研究所的学术水平。为了博采众 长,改变研究所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特聘 请了16位全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作为中国中医 研究院的客座教授,请他们帮助骨研所开展科研、教 学、医疗工作。 由于骨伤科研究所建所时间较短,全国中医骨伤 科的队伍组建起步也不久,不少骨伤科的基本建设有 待逐步完成。因此,他计划在数年内完成几项基础工 作:①收集、整理骨伤科古医籍的研究;②总结整理 出中医骨伤科的各家学说;③和全国骨伤界的同道编 写一本有关骨伤科基础的专业教科书或参考书;④整 理总结现代中医骨伤科各家流派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 长;⑤积极促成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的成立;⑥争取 将所办的内部刊物《骨伤科研究》改为公开发行的专 业杂志。经过5年多的努力,先后由古籍出版社出版 了《中医骨伤科荟萃》、《中医骨伤科基础》;人民卫 生出版社出版了《中医骨伤科基础学》、《中医骨伤 科各家学说》、《中医骨伤历代精萃》等参考书和教 科书;中医骨伤科学会亦于1986年建立;《骨伤科 研究》也于1987年经卫生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批 准为正式杂志,改名为《中国骨伤》,公开发行;“中 医骨伤科古文献研究”于198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定为中标的研究课题;目前,丁氏除了负责《中国 骨伤》杂志的编辑工作外,专心研究国内骨伤科各流 派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并结合国情来探讨各流派 兴衰的种种因素。为整理、抢救、宣传现代中医骨伤 科各流派,他正着手撰写《现代中医骨伤科三十家流 派专长》。由于这项研究工作已完成了近80%的调研 和整理工作,已于1990年正式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会定为中标课题,并于1990年底由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出版了《现代中医骨伤科流派菁华》。 主要论文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对骨伤科疾病的 治疗”(香港《中国医学》杂志,1984年);“中医骨 伤科的特色及发展”(美国《现代骨科》杂志,1986 年);“肾主骨”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 年);“补肾学派”(《中国骨伤》杂志,1988年);“用 补肾药治疗骨关节病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 志》1989年)。 曾任职务: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主 治医师、讲师;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外科副主任、 医务处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 究所所长、主任、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 灸骨伤学院教授。现任职务: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 研究所研究室研究员、主任;《中国骨伤》杂志副总 编辑;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学院名誉研究员;深圳大学 客座教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理事;中 华全国中医学会骨伤科学会顾问。 由于丁氏积极向国外朋友交流和宣传中医药学, 深受外国同道们的欢迎,1986年被美国高等医学院 聘为名誉研究员,1987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传 记中心”作为有成就的名人而收录入《世界名人录》 中。 三画 干祖望男,1912年生,上海市金山人。现为南 京中医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兼任中 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耳鼻 喉科学会主任委员等,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奠基人之 一。 干祖望1917~1929年进家塾攻读古文,1929年 开始从师浙江嘉善西塘名医钟道生学习中医,1933 年始开业行医,1956年起在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工 作,1960年至今在南京中医学院暨附属医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