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 项 “温铁军著” 相关结果
我们到底要什么[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温铁军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04
简介:中国的工业化真不容易,因为几千万人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中国人的真改革更是谈何容易。因为它常常与“车裂”高度相关。然而我们必须改革,倘若改革不成,则中国必然走向革命或者动乱。 我们都从自己亲身经历知道: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往往都是逼出来的,都没有约定或事先设计好批准了再干的。近百年的中国,从来没有英国式的通过贵族阶级“光荣革命”使统治者“自觉”让渡部分权力和利益的先例。更何况中国重视传统价值的贵族早已经在战争和革命中消亡,新贵族还正在自身形成之初的无序掠夺之中。 此外,传统知识分子作为“精神贵族”,在1919年和1966年两次文化革命中要么“失语”,要么自残。侥幸存活的,也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新生代知识分子制造的技术思维型的浅薄中明哲保身。其中,还多少有点“本土文化感”的人往往轻易地被主流排斥。而且,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本来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左派诞生的土壤。因为在劳动力绝对过剩压力下的分散劳动者没有与资本对抗的条件,知识分子于是便没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机会,除非出现外忧内患、国难当头、底层社会民族主义汹涌澎湃,而统治者又严重失策的特殊情况。 新中国工业化派生的新一代技术知识分子被戏称为“有学问没思想,有知识没文化”。他们大部分在本质上与新贵族相似,而且这些更强调“学而优则仕”价值观的现代知识分 子主力,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从来都是主动地、拼命地与统治者(无论是谁)相结合的。大众当然不至于蠢到连自己被剥削的感觉都没有了。但既然知识分子放弃了社会责任,他们便没有新的理念指引,于是有想法的往往回到传统之中去寻找;没有想法的大多数,则成为具有潜在犯罪心理倾向的“流氓无产阶级”。后者就是中国自从1989年进入第五次刑事犯罪“高峰期”之后、便在峰值上长期下不来的客观基础。
Rural issues &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简介:《“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一版时,他刚因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与被农村基层的草根试验所证伪的那些主张不同的观点而遭到体制内“拆庙赶和尚”的尴尬境遇于是他说:写此书乃“立此存照”,读此书需“细看注脚”。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二版时,虽然他从本土实践中提出的“二农问题”已经被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发起并推动的当代“新乡村建设”也已经家喻户晓;但他却再次遭遇尴尬于是他说:改此书乃“以正视听”,读此书则“斑全豹”。
De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from Wen Tiejun
作者: [温铁军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 精彩片段: 我多次强调自己只是个"试验员",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做规范性的拳术研究的"学者"。因为这种规范研究,按照清华大学秦晖教授的说法,所追求的本来就应该是"一种片面的深刻"。我觉得这样研究的学问越精致化,就可能会离客观现实越远,我们的书斋学者这样研究下去,就可能难以解释现实。而我,由于得到了参与农村政策试验区调研的最好的机会,能够把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花在用脚做学问上,就是靠长期下基层搞调研才积累了一些粗浅的感性认识。不过,也许恰恰因为不懂多少理论,这是我的不足,所以,搞了20年的调研,到现在也不过只是收获了一堆困惑,因此,说买在话。我只能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困惑。
Rural China’s Centenary Reflection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5
简介:如果我们把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微观研究,置于国家制度变迁和资源环境制约的前提之下,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高度看中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研究农村制度问题的前提性的假设:中国的问题是“一个资源禀赋较差的发展中的农民国家,通过内向型自我积累追求被西方主导的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中国的“三农”问题,除了按照宪法原则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需要借鉴和扬弃的理论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中国式经济危机和应对
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4
简介:
华夏出版社,2004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三联书店,2005
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
作者: 黄树东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