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4 项 “潘小平著” 相关结果
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
作者: 潘小平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以散文的笔调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商崛起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徽商奋斗的足迹和涉及的经营领域,徽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影响,徽商的经营理念,徽商“亦贾亦儒,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与徽州文化的关系,徽商的情感生活和徽州女人的人生命运,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自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间,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的,是来自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徽州商帮。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西至川黔湖广,北至京师关外,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滨海江浙,乃至南洋东瀛,到处都是徽商的车船店坊,到处都是徽商永不疲倦的身影,到处传扬着徽商顽强奋斗的事迹。“无徽不成镇”的民间俗语为当时这种情形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徽商的崛起是由多种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使然,但主要因素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徽州四面环山、山高坡陡,可耕地面积非常之少,故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历史上魏晋时代、唐朝末年和两宋时期三次大的战乱,大批中原显姓大族涌入徽州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和人口的尖锐矛盾,徽州人应付挑战的办法,就是在务农之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走出大山,以天下为人生奋斗的舞台,“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商足迹遍布九州。二是传统习惯。徽州不宜种粮,但却盛产林、竹、茶、桑、药材、山货土产等各种经济作物,徽州地区的数十条支流汇集而成的新安江,中游被称为富春江,下游就成为钱塘江。新安江流域水量丰沛,便于航行,为徽州人的货物贸易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徽州人营商的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历史上三次大移民高潮入迁徽州的许多显姓大族,本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和特长,他们来到徽州,与徽州自然地理特点相结合,更加速了徽州地区商业化的进程。三是历史机遇。南宋偏安一隅,建都临安,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宋以后淮扬地区和苏、嘉、杭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日趋发展和繁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徽州地处江南,紧邻这些经济日益发达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徽州人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又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以“徽骆驼”精神而著称,所以在商业领域恣意纵横,终成大器,也就势所必然。 徽商不仅仅在当时的中国商业舞台上扮演着主角,而且他们带来了“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等一系列先进的经营理念,创造了相对科学完善的资本运营方式。他们还以自己的商业行为和人格力量,将“士农工商”这样一种旧四民观进行了颠覆,改成了“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商与士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价值判断,这是中国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真正萌芽。可以说,徽商在经营上取得的成就和思想观念上所达到的高度,就当时而言无出其右者。 《徽商》一书,以散文的笔调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商崛起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徽商奋斗的足迹和涉及的经营领域,徽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影响,徽商的经营理念,徽商“亦贾亦儒,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与徽州文化的关系,徽商的情感生活和徽州女人的人生命运,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等等。本书作者潘小平女士是对徽商和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知名作家,本书摄影吴广民先生是长期从事徽文化专题摄影的知名摄影家。本书完整而严谨的逻辑结构,流畅而练达的散文笔调,精美而丰富的随文图片,成为一大特点,也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得到不少历史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女大学生性心理实录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7
简介:
翁同龢:长篇历史小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7
简介: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晚清中国,直面西万势力的剧烈冲击,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列强环伺,朝局动荡当其的,翁同龢以状元而宰相,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官居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作力晚清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对晚清政局和国家命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举凡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诸如中法战争、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中俄伊犁交涉、中德胶州湾租借交涉、中俄旅大租借交涉,乃至新军编练、近代银行的创办等等,无不与之相关。翁同龢位极人臣,尊容无上,执掌户部,主管国家财政十数年,开缺回乡时竟两袖清风,囊无余资,其道德操守、清廉作风,值得称颂。 《翁同苏(全2卷)》以《翁同日记》为参考,吸纳高阳、萧公权、苏同炳、谢俊美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参照晚清诸多笔记,从咸丰六年翁同龢二十七岁中状元起,一直写到他罢官离京,近五十年宦海生涯,着力刻画了翁同龢身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载沉载浮、荣辱毁誉,以此折射出晚清复杂惨烈的历史变故,以及一代书生灵魂深处的软弱、彷徨与痛苦,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在挽救国家危亡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与探索同时涉猎宫闱秘闻、社会风情、朋僚交游及文人诗酒风流等各个方面,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力求真实再现。 《翁同苏(全2卷)》结构宏阔、叙事苍劲、人物性格鲜活历史精神、典雅叙事、文人气息,是其叙事追求。
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黄山徽州
作者: 潘小平著;陆开蒂,吴广民,罗小韵摄影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简介:地球北纬30°被人们称为神秘线,在它的附近,有很多诸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农架野人等等人类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许多神奇的自然景观,也大都分布在北纬30°一线,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钱塘江大潮;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等等,北纬30°还是飞机经常失事的地带。而黄山与徽州,也正在北纬30°神秘线上静静站立,神秘而美丽的容姿,惊世骇俗。 黄山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北纬30°08′,东经118°09′,山体为花岗岩,源于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地壳运动,又经第四纪冰川和长期风化作用,形成气势磅礴、险峰林立的山岳奇观。黄山绵延500余里,习称72峰,遥望群峰苍黛,常年云雾缭绕,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天下四绝”。日出、晚霞、佛光、雾凇等时令景致,变幻无穷,五彩斑斓。黄山是中国最早确立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黄山脚下古徽州,以其保存完整的徽文化形态和强烈的文化特质,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明清之际的徽州,习称“一府六邑”,包括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今天已经划归江西的婺源。从地理环境上看,徽州处于万山环绕之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徽州山多地少,人烟稠密,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由此造成徽州人深刻的危机意识。为了生存,人们蜂拥而出,求食于四方,徽谚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由此形成了一支与晋商相抗衡的强大的商业力量,史称徽商。徽商借助宗族势力和读书入仕的途径,雄霸中国商业舞台几400年,以它雄厚的财力物力,滋育出灿烂的徽州文化。在物质文化形态方面,徽州拥有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包括民居、祠堂、牌坊等形式在内的徽派建筑,以及书院、古桥、古塔、古戏台等等多种文化遗存,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在非物质文化形态方面,徽州文化的遗产更为丰富,大量的典籍和契约文书,影响深远的新安理学,取得极高学术成就的新安朴学,自成体系的新安医学,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安画派和徽派版画,还有目连戏、徽剧等等,构成庞大的精神文化体系,是地域文化研究的范本。 在现代社会,徽州越来越显示出它在人类文化社区中的意义,而那些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坐落在绿树葱茏的川谷中间,远远的,就能看到它们醒目而错落的黑瓦和白墙。山水萦绕的地理,孕育出完全不同于平原的文化形态并将其完好地保存,它们今天,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人民村官沈浩
作者: 温跃渊,潘小平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 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 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 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晚晴风云人物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简介:前世的喧攘,而今都凝结成了历史和文字,阅读它们,会有一种地老天荒、渗入心底的寂寞。 虽说所写人物,多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所写事件,也多是晚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总归从小处落笔,才能还原历史的细节和生命的温度。
长湖一望水如天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风韵新安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本卷以新安江两岸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情、民风、民间芸术为描述对象,以水系流向的地理空间为序,从河流对人类文化的作用这一视角,全方位展示安徽文化所具有的魅力。配精美插图。
来自中国农村的最新调查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简介: 中国的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迄今 已有2600年的历史。 从探求税费改革的途径,逐步减轻农民负担,到最终免除农业税,是一 个艰难、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有很多很多人,做了很多很多艰苦卓绝的工 作,才推动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看,安徽的政治勇气和大局意识,令人佩服。 安徽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从中部“崛起”,成为新的发展高地。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人民村官沈浩》内容简介:2009年11月5日上午,远在福州机场的温跃渊,接到了沈浩从凤阳小岗打来的电话。温跃渊是安徽省报告文学作家,三十年来,一直在写小岗。打从六年前,沈浩以省财政厅选派干部的身份,担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以来,温跃渊就一直关注着他。后来,应《农民日报》记者夏树之约,温跃渊写了一篇《小岗的新“村官”》,在沈浩的小屋里住了一周,两人成了忘年之交,此后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云雾黄山
出版社:万里机构·万里书店,2008
坐拥江淮:合肥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简介:潘小平同志的新作《坐拥江淮:合肥》,介绍了合肥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城市变迁、时代风貌、涵括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信息。透过这本书,你可以感知合肥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体悟古城庐州沧桑厚重的历史积淀,领略富有时代气息的科技人文,聆听今日合肥志在崛起的心声。 合肥,一座负载千年历史的古城,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在悠远的岁月长河中,总是在战事与繁荣之间,在“破”与“立”之中,书写一页又一页厚重的城市实录。战事纷扰中,她为“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太平盛世时,她是舟车商贾云集之所,远在汉代即为商贸都会之一。 历经岁月的磨砺,古老的合肥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合肥之“变”,看经济。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一座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江淮小邑,已阔步成长为250平方公里、250万入口的中心城市。 合肥之“特”,看科技。高校众多,院所林立,人才荟萃,人均科技人才资源名列前茅,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合肥之“美”,看园林。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环城皆绿,四季飞花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 更多>>
翁同龢.下卷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花城出版社,1997
东方出版社,2007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党建读物出版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万里机构·万里书店,2008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