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足本
作者: (宋)朱熹,(宋)吕祖谦编订;王华宝译注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依次辑录北宋新儒家周敦颐(濂溪)、程颢(明道)、程颐(伊川)、
张载(横渠)四人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语录,而朱熹作为编选者之见解自
然也多有反映,故此一书实可囊括北宋五子及朱子一派学术之主体。朱熹
《近思录前引》曾述编撰意图说:“惧夫初学者不知所人也,因共掇取其
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
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与夫所以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
梗概。”
《近思录》十四卷,总成于淳熙二年(1175),起初只言其大纲,而无
目录。朱熹说:“《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纲;三、
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
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
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辨异端之学;十四、圣贤
气象。”(《朱子语类》卷一五)现在通行的《近思录》十四卷目录,为朱
熹再传弟子叶采撰《近思录集解》在朱熹上述纲目的基础上加以订立。此
后相袭沿用,把《近思录》分门别类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
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等十四卷
。这基本上体现出朱熹的设想。
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传》中分析说:“全书总分四部分,第一卷,
论太极之理的本体论和性论;二至四卷,论敬知双修的认识论与修养论;
五至八卷,论大学之道;九至十四卷,杂论儒家之学。概括了四子的政治
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反老佛异端思想等,具体而微地构造出了以实用
伦理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二程理学体系。”
《近思录》全书十四卷,凡622条,选语出自四子著述共27种。所选语
要的条数多少依次为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因为二程著述相对较多
,所以在《近思录》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
《近思录》的内容编排,每卷均以周敦颐为始,继之以二程兄弟,张
载为后。虽然张载较二程兄弟为年长,似乎应该先于二程兄弟,但在朱熹
心目中,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是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提供了
理学的主要理论建构,张载则是理学思想的必要补充。《近思录》没有收
录北宋另一位著名理学家邵雍(1012-1077,字尧夫,赐康节,人称康节先
生)的言论,这是因为邵雍之学基本上为《周易》理数之学,道家气味太浓
,却极少涉及儒家特别重视的仁义等基本问题。《近思录》全书只有一处
提及邵雍(《近思录》卷五《克治》)。从这个意义上说,《近思录》并不
能全部辑录北宋理学家的主要论点,而是经过朱熹慎重考虑而有取舍、有
简择的节选本。
《近思录》编辑原则主要是根据朱熹的哲学理念及其道统观。全书紧
紧围绕“性理”之学,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首选,表达了儒家由太
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万物化生的宇宙论生成模式,而后再至圣人确立人道法
则的人生论,全面、完整地体现出宋儒性命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集中阐
述了儒家内圣外王修养实践功夫论,成为指导儒家学者开物成务、内圣外
王的范本,此书实为“性理”诸书之祖。《近思录》一书可称是后人了解
宋代理学基本构成的重要选辑著作。
《近思录》的分类编排、次序规模以及所体现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
了朱熹“集大成”的理论设想,从中可以看到朱熹综合北宋五子之学的理
论努力,也可以从中看到朱熹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