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4 项 “王德威” 相关结果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1849~1911
作者: (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
作者: 王德威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10
简介:《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内容简介:2006年秋天我应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邀请到中文系作短期讲课我的讲课共为八次。六次为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等,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我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以来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而我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我深深明白这课题的难度,因此采取大题小作的方式,以实例切入,意在引起更多的论辩,而未必做出任何总结 我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提问作出较有体系的回答。我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知识的考掘[海外中文图书]
作者: (法)傅柯(Foucault,M.)著;王德威译
出版社:麦田出版公司,1993
简介: 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產生、發展、改變或消失?傅柯是當代歐洲文化、思想史最受矚目的學者之一,他拆解西方理性迷思,質疑歷史法則邏輯,重普知識衍生、傳佈的脈絡。 相對於傳統史學,其「考掘學」將歷史流程空間化、暴露知識體系的斷層,從而顯示意義、法理、道統的權宜性與擴散性;立論曲折,引人思辯,是觀察世紀末西方人文現象的重要入門。
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作者: 王德威[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1998
简介: 小说是现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种文类。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小说纪录了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种种可涕可笑的现象,而小说本身的质变,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表征之一。1902年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提倡“新小说”,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随后的五四文人更发展出感时忧国的小说传统,浩浩荡荡,至今仍为多数文学史家奉为圭桌。然而曾几何时,台湾的张大春告诉我们大小说家宜与《大说谎家》并观,而大陆的王朔《一点正经没有》地写着小说,而且《玩的就是心跳》。由涕泪飘零到嘻笑怒骂,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之命运”看似无甚攸关,却每有若合符节之处。在泪与笑之间,小说曾负载着革命与建国等使命,也绝不轻忽风花雪月、饮食男女的重要。小说的天地兼容并蓄,众声喧哗。比起历史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所反映的中国或许更真切实在些。 小说中国还有第三层意义:小说中国。多少年来,有关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一直引得众说纷纭。大人先生们喜从大处着眼,谈政策,抓思想,论历史,大言夸夸,令我生小辈目眩神迷。评论家黄子平谓之为“大说”,良有以也。小说作者见贤思齐,要将小说化为大说的努力,从五四到当代也所在多有。但站在世纪末的边缘上,我们也许要说:大说听多了,来段小说吧。小说夹处各种历史大叙述的缝隙,铭刻历史不该遗忘的与原该记得的,琐屑的与尘俗的。英雄美人原来还是得从穿衣吃饭作起,市井恩怨其实何曾小于感时忧国?梁启超与鲁迅一辈曾希望借小说“不可思议之力”拯救中国。我却以为小说之为小说,正是因为它不能,也不必担当救中国的大任。小说不建构中国,小说虚构中国。而这中国如何虚构,却与中国现实的如何实践,息息相关。
Narrating China: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late Ching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作者: 王德威(David D. W. Wang)著
出版社:麦田出版,2012
简介: 「英雄美人還是得從穿衣吃飯作起,市井恩怨其實何曾小於感時憂國?梁啟超與魯迅一輩希望藉小說『不可思議之力』拯救中國。我卻以為小說之為小說,正是因為它不能,也不必擔當救中國之大任。小說不建構中國,小說虛構中國。而這中國如何虛構,卻與中國現實如何實踐,息息相關。」――王德威◎從小說看中國:比起歷史政治論述中的中國,風花雪月、飲食男女或許更真切實在些。◎以虛擊實:從國魂的召喚、國體的凝聚、國格的塑造,乃至國史的編篡,我們不能不說敘述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小說(虛構!)之必要。◎一反以往中國小說的主從關係,強調小說中國是我們思考文學與國家、神話與史話互動的起點。◎全書分為五個方向:一、小說、歷史、政治的錯綜關係;二、晚清與當代小說的世紀末特徵;三、去國與懷鄉主題的興起與發展;四、女性小說與女性角色的流變;五、小說批評的向度與實踐。小說是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一種文類。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小說記錄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種種可涕可笑的現象,而小說本身的質變,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表徵之一。小說不建構中國,小說虛構中國。而這中國如何虛構,卻與中國的現實如何實踐,息息相關。除了反映現實人生外,小說是我們想像、敘述國家史話或神話的重要媒介。更可注意的是,夾處各種歷史、政治大敘述的細縫,小說銘刻我們不該遺忘的與原該記得的,瑣屑的與塵俗的。在世紀末的眾聲喧嘩中,我們要說:「大」說聽多了,來段「小」說吧。本書所討論的作品,始自晚清,迄至當代。涵蓋的文類則包括狎邪與政治、科幻與歷史、鄉土與怪誕等多種。藉此,作者不僅探勘現代中國小說的複雜脈絡,也強調「小說」虛構中國的必要,「小」說中國的必要。
现代「抒情传统」四论
出版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
简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重要領軍人物、國際著名學者王德威,特別以《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揭開序幕。 ◆關心臺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中文系、歷史系、臺文系所師生必讀! ◆臺大出版中心年度「重量出版」! 江文也──留日背景的臺灣作曲家兼詩人,在抗日前後生涯不斷的轉折…… 臺靜農──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曾因政治因素三度入獄,遷台後任臺大中文系主任二十年…… 胡蘭成──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於中日戰爭期間他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以及與張愛玲和其他女性間的愛恨情仇…… 王德威以文學與歷史觀點為讀者反思文學敘事與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不同的向度,同時探討現代的抒情傳統。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首論〈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王德威提出獨特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家不幸書家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別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王德威讓抒情的「傳統」不僅見諸文本和文論,也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才更加耐人回味。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發表〈中國抒情傳統〉,指出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先生論抒情「傳統」,理念與方法卻深深立足於現代語境。「抒情」一義來源很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 第一章〈「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沈從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ek)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回到陳、沈、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所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出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討論江文也在生涯的轉折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出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 江文也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了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江文也在戰爭時代對儒家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歷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了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論臺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的蛻變。面對家國動亂,臺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臺靜農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表面文章」。臺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書法才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臺靜農的書法更必須置於千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歷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才更見深意。王德威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胡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胡蘭成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和關係,和與張愛玲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其形象一直充滿負面色彩。另一方面,胡蘭成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堪稱為傳奇人物。王德威以胡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胡的詩學和政治、歷史觀點如何形成複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 TOP>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作者: 陈平原、陈国球、王德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5-1
简介: 文学艺术如何表现城市、城市的变迁以及城市中的人?文学艺术中的城市、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及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又怎样反过来塑造着城市及城市中的人? 借用城市考古的眼光来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口头传说与书面记载、历史地理与文学想象,以此在某种程度上重现古都风韵;同时关注文人雅士文字中的都市风情,以此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图景,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的用意所在。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从文学、绘画、电影、新闻、建筑等不同视角,描绘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书对香港的城市想象,既包括文学、文化中的城市经验,也包括对城市的叙述。研究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通过本书,不难体味香港的城市变迁及香港人的情感、心路历程。
当代文学六十年
作者: 王德威,陈思和,许子东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 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从广义的观点来看,60年只是一瞬间。但这60年里中国及海外中文世界所发生的巨变与不变非同小可,由文学所呈现的种种洞见与不见,或能成为读者思考中国现代性经验的有利视角。王德威、许子东、陈思和2009年3月于岭南大学组织了“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研讨会,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学术论文结集内地首版。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和海外,文化、政治背景不同,研究方法、创作风格有异,分就“文学潮流于文学史”、“五十年代”、“境内与境外”、“文本与批评”、“作家与书写”提出自己的观察。除论文外,另有圆桌论坛、作家论坛四场,议题包括六十年来文学的历史与政治、男人与女人,本书亦将各场讨论整理发表。
张爱玲与“张派”传人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简介: 本书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研究张爱玲及“张派”传人文学创作论文的精编本。作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及其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的阐述,对海内外“张派”传人谱系的梳理,对“张派”传人各类创作得失的分析,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全书高屋建瓴、论述精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张学”研究著作。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简介:王德威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种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铺陈出有关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种种现象及思考,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深入的探讨。作者王德威,比较文学及文学评论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
Post-loyalist writing
出版社:麦田出版,2007
简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遺」是遺「失」──失去或棄絕;遺也是「殘」遺──缺憾和匱乏;遺同時又是遺「傳」──傳衍留駐。 如果遺民意識總已暗示時空的消逝錯置,正統的替換遞嬗,後遺民則變本加厲,寧願更錯置那已錯置的時空,更追思那從來未必端正的正統。兩者都成為對任何新興的「想像的本邦」(imagined community)最激烈的嘲弄。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欲望,妥協和抗爭,成為當代文學國族論述的焦點。 本書分為三個相互印證的主題:「驚夢與入夢」、「除魅與招魂」、「原鄉與異鄉」。驚夢與入夢涉及主體出入後遺民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機制;除魅與招魂凸現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面對歷史債務的儀式性工程;原鄉與他鄉則討論家國、離散想像所鑄造的時空情境。後遺民寫作的形式不同,但所觸及的命題無他,就是有關時間、有關記憶的政治學。 < TOP>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这本书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20世纪中国的历史动力,不论在实证或叙事层面,都以“除魅”地主轴。在革命与启蒙的号召下,传统与现世中的价值信念倘若不够清明正确,无不被打为魑魅魍魉、牛鬼蛇神。而文学,尤其是小说,往往被赋予揭露黑暗、启迪蒙昧的功能。 王德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在学东亚系丁龙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散论》、《众声喧哗:三○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象中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写 实主义。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对1930年代写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 家茅盾、老舍和沈从文做出了精辟研究。 茅盾和革命,对一代革命者的献身和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有着深刻体验 ; 老合从庶民生活里看出传统和现代价值的剧烈交错; 沈从文则刻意借着城邦与乡村的对比投射乌托邦式的心灵图景。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王德威所著。
封面责任者还有:张旭东、张闳、朱伟、严锋、曹元勇、叶开
作者: 王德威等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简介:《说莫言》编辑推荐: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首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该项国际性文学殊荣,授奖词有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一赞誉也是世界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认可与致敬。 为使读者较为全面地认识莫言,了解他笔下奇伟瑰异的世界,我们从近年来莫言的文谈访谈、有关莫言的评论研究之中,遴选了代表性的十二篇,分为四辑,编成《感官的王国——莫言及其文学世界》推出。第一辑为莫言文谈,作家现身说法,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第二辑选取三位权威研究者的评论,深入解读莫言小说的独特经验和魅力;第三辑收录四位资深观察家的记述,娓娓道出其人其文的台前幕后故事;第四辑系莫言访谈、评传,生动勾勒作家文笔文心的发生、发展轨迹。通过这一系列文字,绘制一幅导览莫言创作的全息地图。
想象中国的方法
作者: 王德威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年1月
简介:本书是哈佛大学学者王德威颇具代表性和开拓性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论文集。他从狎邪、科幻、公案、谴责、翻译等晚清小说谈起,探讨晚清文学的开创性,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著名论断;通过合观鲁迅、沈从文的作品以展现中国写实文学的美学与道德尺度之间的对话,通过《骆驼祥子》颠覆性的闹剧手法来展示“人道主义写实作家”老舍对现实主义的对抗,借此研究现代小说名家与现实主义的关联;同时以张爱玲为引,呈现了女作家以写实为基础却又独创一“鬼蜮世界”的独特想象。二十世纪以来,小说记录并反映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现象。小说中的涕泪飘零、嬉笑怒骂,看似与中国命运无甚攸关,却往往反映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少为人注意的真切现实。本书将叙事理论与历史议题相连接,希望借此扩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
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
作者: 王德威,季进主编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为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的论文精选。本书内容一方面呼应了近年来学界对旅行、越界、对话、跨文化、学科的研究取向,一方面有望给中国文学传统中流寓、怀乡、思归等主题,赋予新意。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关注中国经验与中国想象如何在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等各种层面移动与转化;中文文学如何体验迁徙、移民的语言、典律的跨界问题。第二部分主是关于中国的启蒙与革命和跨界经验及想象的牵扯。第三部分内容则集中在中文文学如何承载历史中的域外经验的问题上。书中文章的作者多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立意新颖,具有相当的厚度和深度。
Making of the modern, the marking of a lithature:new perspective on 19th and century Chinese fictio
出版社:麦田出版,2008
简介: ──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被壓抑的現代性 ──小說政治.政治小說 ──現代「性」的現代性 ──小說、歷史與空間想像 ──作者.流派.典律 ──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 本書增訂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論〈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歷史文化的建構發生空前裂變。因應這一「千年未有」的變局,「如何現代」成為學者文人念茲在茲的課題。而「怎樣文學」往往被視為通往現代的主要門徑之一。現代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大自國家神話與意識形態圖騰的形成,小至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搬演,在在可見端倪。時序到了另一個世紀初,由文學所銘刻、體現的各種現代及後現代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本書以小說為重點,探討現代及後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清末以降,小說成為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表徵,不僅形式實驗推陳出新,更憑敘事虛構見證或介入公私領域的蛻變。藉著研讀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本書所集結的21篇論文,觸及了下列議題:「被壓抑的」現代性;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證;文學的現代「性」之路;歷史的空間想像;流派、典律及典範間的互動關係;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所徵引的作品則包括清末的《品花寶鑑》、《三俠五義》以迄當代的《秧歌》、《赤地之戀》、《長恨歌》、《豐乳肥臀》、《饑餓的女兒》、《狂城亂馬》等。 < TOP>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作者: 陈平原,王德威,陈学超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收文20则,按论述对象略为区隔:第一辑乃“考古学及历史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二辑是“古典文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三辑为“近现代文化史视野中的西安”,第四辑专注于“当代西安的阅读与写作”,第五辑可称“古都西安的回顾与展望”。如此简要描述,只能是“大而言之”;以下关于各文的介绍,更必定挂一漏万。在我看来,好文章除了要有好立意,更需要条分缕析的详细论证。而对此类文章,任何“提要钩玄”的努力,都不可能得其神髓。专题论文集既不同于汗漫无涯的杂志,也不同于一以贯之的专著,讲究的是"众声喧哗"中,自有相近的学术视野与精神追求。
Into the New Millennium:Twenty Chinese Fiction Writers
出版社:麦田出版,2002
简介: 本書為「當代小說家」系列序論之結集,不僅推薦兩岸四地(中、陸、台、星馬)小說家的傑作,也將其納入文學史的脈絡裡作討論,展現出跨世紀華文文學的壯觀版圖,也同時宣示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文小說的一大豐收。 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論述作基礎,介紹二十位小說家個別的特色,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生的美學關聯,允能提供中文小說研究一個嶄新的視角,尤其小說的影響力量,被視為一種精緻手工藝的再生。本書為著者多年閱讀中文小說的心得,精確描繪各家小說精品的特色,對台灣文學,甚至於世界中文小說的閱讀及研究,具有非常豐富的參考價值。 作者:王德威 < TOP>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History, Violence, Narrative
作者: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著
出版社:麦田出版,2004
简介: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表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歷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了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小說的轉變,是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歷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有鑑於歷史中的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歷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歷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啟蒙革命的世紀裡,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了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歷史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家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歷史和「再現歷史」的兩難。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三体
作者: 刘慈欣著
猫头鹰出版,2011
解密
作者: 麦家[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侠隐
作者: 张北海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三联书店,2010
宇宙墓碑
作者: 韩松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6-1
麦田出版公司,1993
三联书店,1998
龙头凤尾
作者: 马家辉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女作家严歌苓研究
作者: 庄园编
麦田出版,2012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5-1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戏年
作者: 葛亮著
新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