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
作者: 王振羽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简介: 如果说文章是心灵的燃烧心血的结晶,那么王振羽先生可以称得上与文字同呼吸共命运。浪漫而务实的王振羽安于煮字疗饥,读书为乐,是地道的书迷兼书痴。左手搞传记右手写评论,多年来,王振羽在传记文学和评论两大领地排除万难默默跋涉,先后推出《龚自珍传》、《翁同传》两部力作;他近期问世的第三部专著,便是这本33万字的读书随笔集《漫卷诗书》。王振羽年方三旬即有专著数部,评论文章数百篇,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犹能如此多产,惟有天道酬勤可解。
《漫卷诗书》让人读出了创作主体的性情之真,心灵之纯。全书收文140篇,多以短平快为主,评骘内行,梳理精细,老辣泼实,了无禁忌,绝不无病呻吟故作姿态,更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笔下涉及的人事物,王振羽惯于采取近距离省察与高视点观照,用语的鲜活朴实,一扫令人窒息的经院气和让人掩鼻的江湖气。打开书来,单看文章标题,便觉清新之风拂面:《目光被调整之后》、《多几个黄仁宇宙》、《初读唐德刚》、《闲话钱钟书》、《走近张爱玲》、《偏爱龙应台》、《寻找何清涟》、《感受吴敬涟》、《远望余秋雨》、《丘壑独存———陆天明侧记》、《为历史负重前行———二月河琐记》……真是琳琳琅琅,小中见大,怎不勾起人的阅读欲望。王振羽的行文,锐利,思辩,激情洋溢,颇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气势,一副博学硕儒派头。
《漫卷诗书》披沙沥金,激浊扬清,不拘古今中外,皆能纵论滔滔。在王振羽看来,写作是对沉闷压抑的灰色人生的一种抵制,一种使生存变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书中无鸡零狗杂之琐屑,无针头线脑之纠葛,富含人文激情,颇多解人之论。作者博览群书,贯通文史,凡事秉笔直书信手写来,决不无的放矢乱捧乱骂。像《重复的蓝英年》一文在对蓝英年的文字大加称赏之余,也毫不客气地顺带点明蓝氏重复出书的问题,言之凿凿,得当又得体,不由人不服气。《陌生的梁晓声》对梁晓声《九五断想》一书予以严厉批评,全文摆事实举例子,一针见血,开门见山,令人信服地指出了这位文坛名家的作秀情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那端正的心态和醇厚质朴的性情:既不做骂杀名人藉以出头的“黑马”,亦不当捧杀名人自抬身价的吹鼓手。“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错讹之多让人无法忍受,该书的责任校对唤作伍登福。”这是《荷戟从容一杂家》中的话,坦率得可以。
文思敏锐的王振羽出手甚快,一有风吹草动,则必闻风而动,迅速包抄合围,准确捕获“猎物”。快刀斩乱麻,篇篇都像样;这种出手迅速而质量均衡的“码字”能力,不由人不赞叹。王振羽关注读书界热点问题,总能就事论事,新解迭见,给读者较为满意的答案。因了平民视角和百姓姿态,王振羽的文章也便多了一重可爱,特别是那近似拉家常的话语方式,更添加了文章亲和力。应该说,王振羽写作状态的自如,源自心态的轻松,源自一种有话就说有屁就放的随和与大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漫卷诗书》彰显作者的妙手仁心。只是书中尚还存在些许舛误,如将严复的“信达雅”不止一次算作了林纾的专利。另外可能是校对原因,书中也令人遗憾地出现了部分错字别字。而作者惯用的长达二三行甚至更长的所谓文不加点的欧化句,有时精彩,有时则有过头之嫌,读来发累。萝卜快了不洗泥。要炼好钢,必须千锤百炼;要凸现思想与文字的力量,亦须百炼千锤。在语言的打磨淘洗方面,《漫卷诗书》尚欠一丝火候。王振羽那些任情放性又充满责任感的评论,便也因了文字的稍欠锻锤而略显鱼龙混杂,难臻纯净,个别篇章失于浮躁。对于大刀阔斧出手如风的王振羽,“热写作”后的“冷处理”还是颇有必要的。这是王振羽在今后的写作中应该注意的。相信在克服这些属于细部的小问题后,王振羽的文字生涯会迈向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