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协同OA管理
作者: 王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01月
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协同OA系统的应用、技术、选型、招标、实施等诸多环节,对企业规范管理、文化建设、绩效考核、流程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当前流行的移动办公、工作流、大数据、SAAS、云计算等*技术做了深入论述。 本书适合作为企事业单位CIO、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协同OA开发的软件行业人员阅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集二十年IT技术研发和管理咨询经验,十五年专注于协同OA实践!
本书是互联网+时代下现代企业管理和IT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维和业务突破指南。
l 全面讨论OA系统应用、技术、选型、招标、实施等完整环节。
l 深入研究企业管理、绩效考核、流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各领域。
l 对于移动办公、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做了接地气的论述
l 展现了作者对企业管理的独到理解和追求真知的探索精神。
【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结合自己十五年的OA从业实践经验,将协同OA之管理思想、技术应用体系、实施推广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难能可贵!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院长 杨凤春
本书讲清了协同OA的核心理念和关键问题;结合云计算、互联网+,紧紧抓住当前IT技术新潮流,明确了协同OA的未来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沈钧毅
本书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和经营具有独到见解,对诸多用户的疑惑和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未来企业管理模式前瞻性的推断很有见地,非常值得一读!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领袖俱乐部会长 张建荣
本书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论述了移动OA、云模式下的OA,以及协同OA中的大数据管理。本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廖貅武
本书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怎么用系统管理手段完善公司的治理逻辑;读者收获的不仅是公司管理上“器”和“术”,更是“魂”和“道”的提升。
联创世纪集团董事长 中国培训论坛创办人 朱栩
本书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有着系统的描述和深刻的见解,专业而深入,同时表达方式又接地气,十分适合企业高层领导和CIO阅读。
香港嘉道理集团陕西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 殷敬怡
本书深深体现出作者对协同OA的执着探索,对企业管理的独道理解和追求真知的探索精神。
陕西省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秘书长 郭金生
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接地气,有理论、有探索、有实践、有真伪思辨,这是作者20多年在信息产业领域摸爬滚打积累的结果。
西安财经学院教授,陕西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薛玲仙
【前言】
前言
我自1996年便进入了计算机软件行当,近20年来,一直未离开过软件行业,因为我一直认为软件行业始终处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的潮头;而且相对要公平、透明、人文得多!它没有黑社会,因为黑社会进来砸钱也是白搭!它不要求你是否有特殊背景,不需要你有很高的学历,不需要你啃爹啃妈,只要你喜欢它,只要你肯吃苦和钻研,就会获得非常快的成长!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你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你的薪资回报几乎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在提升!这在其他传统行业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近20年里,涉及过很多软件领域,如财务系统、进销存系统、CRM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各种大中小型的、形形色色的软件项目,但其中浸入时间最长、研究最深入的便是协同OA领域了。在2001年自己创业成立西安中望软件,便基本全力倾心于协同OA的研究和技术服务了。周围同行及朋友们提到我,提到中望软件,都以“专门作OA的”来介绍,“专业OA”成了我及我的公司最鲜明的标签!
回顾这近20年的职业生涯,竟然有15年左右专注于协同OA的研究!在社会变化、IT变革日异万千的时代,我竟然对一个领域坚守了这么长时间!我都有些诧异!但仔细回味,不觉有些悲怆!虽倾心专注于这一领域却未能让自己在这里获得大成就!自己的公司依然只是区隅一方而已!
大概2010年的时候,有客户朋友问我能不能给他推荐几本有关协同OA方面的书籍,我欣然允诺。然而当我到书店、当当、亚马逊寻找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这方面的书籍。有的仅是一些学者型的“协同管理”方面的,或者个别厂商自我包装、推介产品的,或者字大行稀、包装大气却内涵“贫乏”的书籍。但有关ERP、CRM、电商等领域的书籍却一堆一堆!
这让我大吃一惊!这十年来协同OA的市场发展是非常迅速和活跃的啊!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没有人关注吗?但经过深入思考,我发现协同OA这方面的著书难度确实极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似乎是必然的。
其一,它涉及企业管理和软件技术两个层面,“唯技术”或“唯管理”都不能讲清协同OA。更为关键的是企业管理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事情。
其二,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10年前的OA理念与5年前的不同,现在的又与3年前的不同。尤其软件技术也是在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5年前工作流系统是“高端功能”、智能手机、移动办公还不知是何物,而今天却都是协同OA系统中最核心、最普及的应用!
我在与朋友们交流时,深刻地感觉到:协同OA很有些无边无界、无是无非!你不知道它现在的、未来的发展边界到底在哪里。对于某个技术或应用方式,很难说它对还是错!可能昨天是完全对的,但一年后便可能是错的!
我能不能挑战一下呢?我在问自己。一方面,自己十多年一直专注于此方面的研究,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都有自认为不错的基础,自己也经常写一些文章,受到周围朋友的喜爱,这是优势方面。但是另一方面,自己从来没有出过书,缺乏经验,更为关键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能否具备?我跃跃欲试,却又缺乏信心。
最终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尤其在翻阅了一些厂商所撰写的书籍之后,在调研得知很多企业OA应用失败之后。我想,作为行内人,应该负责任地将很多本质的、内幕性的东西讲出来以正视听!我想,我应该将自己十多年的研究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告诉所有企业客户如何认识和实施协同OA,而不是被许多不良公司诱导、误导。
我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在2011年底我开始了本书的撰写。我很快确定了本书的宗旨和提纲。但真正落笔的时候,才犹豫起来,思考起来。
首先这本书是给谁看呢?是IT从业者,还是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负责人,还是一把手呢?如果是第一类读者,需要技术性更多些;如果是第二类读者,侧重于应用与落实;如果是第三类读者,需要结合经营管理与发展规划。我更倾向于混合,不能唯技术,也不能唯应用,更不能唯管理,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从自己的自身知识积累来看,做了很多年的技术与实践、企业经营管理,似乎更擅长三者整合。所以,这本书的定位出来了:
一、这本书奉献给担负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CIO们,愿与你们交流、共勉。
二、这本书奉献给殚心竭虑于企业科学、稳健经营发展的管理精英、企业领导人们,与你们分享、共进。
三、这本书奉献给那些勤勤恳恳、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同仁们,愿大家共同学习、进步!为国内协同OA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那么本书的撰写宗旨呢?是基于自己企业的软件产品、管理思念、技术方法进行讲解,还是对众厂商的OA产品进行讲述,或者对所有厂商的产品避而不谈? 如果是前者,自然轻松可得、容易成章的;如果是后者则容易引起纠纷、带来麻烦。最终我还是决定了撰写宗旨:必须坚持公正性、严谨性,去伪存真,不自诩,坚持不偏颇的立场。同时我想应该更强调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对诸多用户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系统的选型、实施等问题进行深入讲述。
我原计划半年时间结稿,最多一年时间搞定它,因为很多内容对于我来说信手拈来。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容易!协同OA的领域涉及很多话题,有些话题往往查阅不到任何资料,只能一点点思考探究。有些带有前沿性、趋势性的话题更具挑战,自己在思考时需要不断掂量,不能随便引用、借用,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比如,很多OA厂商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精确管理、柔性管理、协同管理、精益管理等等,这是厂商的自我包装还是协同OA自身的管理内涵?这些管理理论是否完美地适用于企业?
比如,协同OA只是管理规范、执行力提升层次的活动吗?它与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是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结合?
比如,协同OA应该是什么样子?面对各个不同的OA产品和服务商,如何比较选择?如何约定实施服务?如何确保项目实施能够成功?
比如,对于当前“云计算环境”、“国产化趋势”,你该如何面对?
......
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所以在撰写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多方学习,认真研究。互联网真是帮了大忙,尤其百度,对于概念性的、见识性的知识,通过百度可以寻找到大量的资料信息,可以查看先知们、同行们的观点分享。有些知识内容需要参阅和学习一些书籍,通过当当网等电子商务网站可以迅速寻找到自己所要的书籍,并立即购买下来。我想,这是前人写书所难以得到的便利!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而庆幸!
但还是有许多前沿性的、深层次的内容是需要自己不断思考并予以实践验证的,如S型闭环管理体系、工作流的应用性深入研究、组织行为的大数据研究等等。
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我参加了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DBA学习,以解我许多管理思维之惑。在学习期间,我思索着每一位老师所讲的课程,与班里各个企业老总们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探讨。我深刻体会到传统企业对于协同OA的认知依然茫然!但企业对优化经营管理的需求却如此迫切!协同OA不只是管理规范、执行力提升层次的活动,与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结合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