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校史编纂要览
作者: 王海涵,黄敏编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中文版序言
中国现代大学的创办是19世纪末的事情。因此,从20世纪末开始,陆续有一批大学开始编撰出版百年校史。中国高校自诞生以来的百多年时间里,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史中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经过稳步、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中国高校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催人奋进的发展史,为高等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同时,日益深入和规范的大学校史研究,反过来又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思想启迪。尽管如此,纵观迄今为止国内诸多高校出版的校史,虽也不乏探讨如何开展大学校史研究的论文,但相对集中、系统,汇集多个国家、多种类型大学校史研究经验的著作却比较鲜见。
我校九十周年校庆以后,本人就在构想百年校庆时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展现。2004年在访问日本九州女子大学时曾与该校一位教育学副教授交谈,他对校史研究兴趣颇浓,并欣然赠予一本由日本学者寺崎昌男、别府昭郎、中野实3人领衔撰写,近30位学者参与撰稿的校史编纂专著《大学史を作る——~沿革史編纂必携~》(中文译名《中外校史编纂要览》)。在粗粗浏览该书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心想如能将该书尽快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大学校史研究专家该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承蒙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馆长宁波牵线,日语系教师王海涵、黄敏近半年努力翻译,这本书的中文版终于即将付梓了。
《中外校史编纂要览》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涵盖日本、德国、英国、中国等国家高校校史研究、档案收藏和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与经验,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到今天的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均有涉及,为研究、编纂高校校史以及收藏、管理相关文件、档案提供了卓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日本在20世纪中后叶曾掀起一股编撰高校校史的热潮。如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京都大学、私立同志社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东洋大学等都出版了比较正式的沿革史,加起来有数百部之多。这一系列努力和成果,最终被日本学者研究、分析、提炼,汇集成洋洋洒洒的《中外校史编纂要览》,为高校校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案头参考书。
编史修志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需要。当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而然产生编史修志的强烈愿望。21世纪初,我国高校在前一阶段快速发展之后,也出现了编史修志的热潮。陆续出版了《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1981)、《厦门大学校史第一卷(1921—1949)》(1990)、《清华大学志》(2001)、《复旦大学百年志》(2005年)、《上海医科大学志》(2005年)、《厦门大学校史第二卷(1949—1991)》(2006)、《同济大学百年志》(2007)、《上海交通大学史》第1至第4卷(2011)等。
这些著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大学发展沿革的历史脉络,使人们了解了大学的内部运作机制和主要社会功能,而且通过大量史料详尽地诠释了大学文化、精神及其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知古鉴今,使大学通过校史在对自身的历史关照中获得一种审慎思考——这构成大学不断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动力。它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塑造大学精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中外校史编纂要览》译著的问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从中可以管窥中外校史编撰的经验与方法,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大学、大学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如何办好大学。诚如海老泽有道面对大学庆祝活动而在该书中感慨道:“比起大张旗鼓地做这些表面文章,倒不如认真地回到办学出发点,从那里重新出发,更有意义。”1997年,日本京都大学在百年校庆时,校园里“和‘京大百年’主题相关的讯息,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反省性的”。这是一种更有价值的纪念。研究校史,最可贵的正是让我们在历史回眸中反省其中弥足珍贵的精神积淀与历史启示。
这本书史料详实,内容丰富,不仅对高校校史研究工作者,而且对高等教育、大学文化、档案管理、教育史、社会史等工作者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那些喜欢了解大学历史与文化的读者来说,也不失为一本有意义的参考书。
由于时间关系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叶骏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