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作者: 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在对国内外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分析工具:物质流分析与生命周期评价技术;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供应链成员的自利行为等角度分析了绿色供应链运营中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从运营环境的培育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成员间的协调等角度探讨如何克服由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所导致的运营障碍;利用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建立了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案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类、环境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材,同时可供从事供应链管理与环境管理的研究者与企业界人士参考。
[前言] 前言:目前,我国面临着日益突显的环境问题以及日趋严厉的环境规制。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水资源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只是世界人均面积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但我国重要资源消耗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却很高: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实现GDP仅占世界的4;同时我国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为50;我国每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木材利用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废钢铁回收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我国产品出口所面临的环境规制日趋严厉:自2003年2月起,欧盟WEEE指令《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ROHS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成为欧盟范围内的正式法律。基于上述背景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宏观举措;同时我国学者与制造业业内人士关注与探讨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新的竞争态势与生存环境给企业所带来的挑战,提升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企业要获得在以环境友好作为新的竞争要素的竞争优势,需要从原有基于末端治理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模式;需要实现从资源的开发、生产、分销、使用及回收到废弃物管理等活动的环境友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国外知名企业如宜家家居等在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后,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培育形成了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环境管理不仅是资源、人口与环境三者日益突出的矛盾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与效率是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有效竞争策略与手段之一。中国制造业在面对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战略机会与全球统一市场形成的挑战时,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的环境友好程度进而获得竞争优势,显得尤其重要与急迫。前言绿色供应链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开始得到理论界及政府机构的重视。例如,2000年瑞典科学与技术部资助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关于电子工业中的环境工作的全球研究”项目,从供应链思想出发对电子工业的环境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2000年荷兰的住宅、空间计划及环境部(VROM)资助了一项“绿色食品供应链”的研究,对欧洲的农业政策、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各国的整体状态及荷兰农业的地位及策略等进行了研究;美国环境保护署联合其他机构于2000年资助了一项名为“精益、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的研究,其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提供指导,EPA(美国环保署)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性文献。目前,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学者以案例总结的方式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一部分学者开始导入国外的研究成果。自2000年开始,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进制造模式及管理,59990470—4)的资助下开展了本领域的研究工作,重点探讨如何保证企业能主动地去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大部分企业认为实施环境管理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因而不愿意或被动地进行环境管理),从理论上分析绿色供应链运营所面临的障碍(这一点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实证的研究,归纳与总结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障碍,但尚未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与解释),在运营环境的培育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成员间的协调等角度探讨与建立绿色供应链运营的动力机制。在后续的工作中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气站与燃气汽车规模化发展互动过程研究,G0222208)的支持,将项目组前期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清洁能源利用行为中,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书是上述研究活动的总结与扩展,对国内外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分析工具——物质流分析与生命周期评价技术;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供应链成员的自利行为等角度分析了绿色供应链运营中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从运营环境的培育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成员间的协调等角度探讨如何克服书中所提及的障碍性因素;利用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建立了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尽管本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多的时间,由于研究者本身知识的有限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本书的研究内容仅仅局限在十分有限的几个点上,导致本书尚不能完备地反映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全貌。事实上,绿色供应链开展研究的时间并不长,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非常多,当然需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环境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工具。例如,本书中所涉及的绿色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对于供应链整体的环境绩效的评价,如果利用生命周期评价与物质流分析等方法可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运筹学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作业计划、库存管理等;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绿色技术这一具有一定正外部性的产品的提供与分享等问题。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的著作和文献。在参考文献的标注中尽可能地把诸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列出,但难免挂一漏万,特向从事本领域的同行表示诚挚的感谢,是他们的先导性研究工作催发本书的诞生。同时本书为了知识体系的完善引用了不少案例,这些材料大部分来自网络、学术期刊或专业书籍,在案例的总结中往往综合了几份相关的材料。在此对案例素材与分析的提供者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的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管理研究(70433003)”与“加气站与燃气汽车规模化发展互动过程研究(G0222208)”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式课题与西安交通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在选题、选材及对各方面的评述等方面难免有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斧正,同时将批评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