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and Physicists on Stamps
作者: 秦克诚[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集邮是各种集藏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种。小小的邮票,以其斑斓的色彩、美丽的画面和无所不包的内容吸引了千千万万集邮者,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各级学校的学生。我国号称有数百万集邮者。
季米特洛夫把邮票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风土人情、古圣先贤、名山大川、珍禽异兽、文化传统、当代成就展示在方不盈寸的邮票上。把集邮活动与邮票的内涵结合起来,可以怡情,可以益智。特别是专题集邮,通过邮品的收集,可以对该专题领域的知识有更系统、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在20世纪里,物理学有了飞跃的发展,并且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不能不反映在邮票上。与物理学有关的邮票的量大为增加,质也上了一个档次。它们不仅再现了著名物理学家的音容笑貌,还以精美的画面阐释了他们的工作和崇高的学术地位,有的邮票还以非常直观的方式说明了物理学的原理。笔者是学物理的,又爱好集邮,收集兴趣自然向自己的专业倾斜。现在20世纪刚刚过去,通过邮票这一媒体回顾物理学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虽然不是每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事件都曾在邮票上出现过,但是通过邮票对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作粗线条的追踪是可以的,而且有的物理学家的生平和工作在邮票上还反映得相当细致。
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在《大学物理》杂志上开了一个专栏《邮票上的物理学史》,共连载了6年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称许,并且在2002年4月被颁给全国大学物理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但是,《大学物理》限于条件不能彩印,这使邮票的美减色不少。而且限于篇幅,许多邮票只能割爱。现在趁清华大学出版社彩印出版这本书的机会,我进行了全面的改写和补充。
本书的意图首先是以邮票为媒体传播知识。笔者希望,在对邮票的介绍和欣赏的乐趣中,能够向广大集邮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介绍一些有关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史知识。笔者希望读者尽量从邮票中吸取知识,因此,对一些从邮票中可以得知的知识,例如邮票中物理学家的外文姓名和生卒年代,正文中就不加注了。当然,笔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并不是物理学的专门知识,而是一种远观的对物理学及其发展的总体印象,通过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及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联系的一些领悟。
本书出版正逢2005世界物理年。国际物理学界将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除纪念爱因斯坦外,还有两方面的意图:一是向公众宣传物理学,促进公众对物理学的了解,唤起社会对物理学的重视;二是为物理学吸引人才,让青少年对物理学感兴趣,“帮助发现第二个爱因斯坦”,使物理学在21世纪得到全新的发展。这也正是本书的目的。笔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实现世界物理年的宗旨尽绵薄之力。
按照笔者原来的计划,本书只有30几个题目。但是越到近代,邮票越多,加上读者的欢迎和鼓励,因而计划不断扩大,题目由30几个增加到60个,最后是66个。因此,本书在物理学史的内容上厚今薄古,这是由邮票素材决定的。大致说来,以第33节“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为界,在此之前是经典物理学,之后是近代物理学。
笔者的写法比较自由。66个题目,有的是一段历史时期,如“希腊古典时期”和“1932年”;有的是一门分Ⅳ支学科,如“分析力学和天体力学”;有的是一个人,如“牛顿”;有的是一个重大事件,如“曼哈顿计划”。总之,根据邮票的素材来组织,怎么合适便怎么写。我的标准是,每个题目至少得有5张邮票。对于还没有邮票的重要史实和人物,为了历史的完整,也提上一句。各个题目的先后基本上按时间顺序,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也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例如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20世纪初)就放在19世纪末三大发现之前。
科学史本来就是科学和人文两种文明的接缘界面,科学是人从事的活动,科学技术成就是人的成就。因此,笔者在书里对物理学家除了学术成就以外,也介绍了他们的信仰、品格、为人和政治态度,讲述他们的一些小故事。
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伽利略以后的事。在他之前,物理学是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哲学的一部分。本书选材包含这些内容。
本书同时也是一本集邮书。笔者比较全地收集了与本书主题物理学史有关的邮票(至2004年年底为止),解释有关的知识,对读者欣赏和收集同一主题的邮票起某种集邮工具书的作用。但是,任何“全”都不是绝对的。首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涉及的社会生活方面非常之广,许多新技术如通讯、无线电、核能、航空、航天都以它为基础。本书只限于物理学本身,对于由它衍生的各种新技术,只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点到为止,不多收有关的邮票。这些方面的邮票每一种都是独立的收集专题,甚至是比物理学邮票更大的专题。其次,现在发行的邮票越来越多,许多小国出于商业目的发行大量的邮票,这种票与正规的以充当邮资为主要目的的邮票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很难判定哪些是正规的邮票,哪些是商业票。笔者的原则是:择优而取,只要它符合本书的主题,就收进来。最后,笔者的收集是有限的。笔者更致力的不是邮票的求全,而是如何把每一张邮票用在最合适的地方,更好地说明邮票的内涵和阐明本书的主题。笔者想通过本书提倡一条知识集邮的路子,把求知和集邮结合起来,由集邮增长知识,用知识统帅集邮。集邮和求知是统一的,只有对收集的邮票的内容有所了解,才会感到邮趣盎然。
由于本书初稿原来刊载在《大学物理》上,读者定位是大学物理系师生。但是,因为本书并不过多讨论物理学专业知识,相信它也适合于更广大的读者群。笔者的愿望是:物理老师能够用它提供的有趣材料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或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集邮者能够根据本书按图索骥地收集,并且明白所收集邮票的意义;中小学生能够通过本书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学到的物理学知识随着收集的邮票的数量与日俱增;白发苍苍的退休老教授能够用本书丰富他的退休生活,看到他熟悉的人物、事件、现象、原理,被不同的邮票用多彩多姿的方法表现出来,发出会心的微笑,体验到科学的美,科学和艺术的相得益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不是笔者的奢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