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经济学.第17辑
作者: 程恩富,顾海良主编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具有强大的竟争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研究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省域经济综合竟争力的研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竟争力理论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竟争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
新中国5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总体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为源泉,取得了人类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并对高绩效的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理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具有“中国学派”色彩的系统经济理论。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在具体演进中创新、改良与若干不良倾向是并存的:第一,新建阶段与“仿苏”倾向,这一阶段的历史跨度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第二,“革命"阶段与极“左"倾向,这一阶段主要是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改革阶段与“仿美"倾向,这一阶段是从1979年开始的。一些理论工作者也由以前对“苏联范式”的崇拜而简单地倒向“美国范式”,但却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并无感觉。
诚然,西方经济学的确给中国带来了市场观念和实证分析、数量分析、边际分析等经济科学的研究方法,开拓了理论研究的视野,但另一方面,它的过度形式主义和部分理论与中国经济的脱节,也会使中国经济学误入歧途。可见,西方经济学本身的逻辑缺陷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悲剧说明,随意照搬西方经济学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的现实难题,惟一的出路在于进行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
传统和现有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模式的基本缺陷表现为:一是在规范分析层面,单纯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和规律对比,缺乏研究深度。二是在实证描述层面,没有继承马克思经济学高度重视数学方法的优良传统,缺乏定量分析。三是在政策研究层面,一味地“惟上”和“跟风”,并作辩护性的解释,缺乏反思意识。四是在学科重构层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取代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缺乏本质揭示。五是在方法变革层面,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
重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原则与思路:以中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为思想源泉,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假设为基点,积极吸纳古今中外各种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广泛借鉴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可用方法,构造既超越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和苏联经济学范式,又超越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新范式,即新建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主要反映中国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性的经济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