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作者: 纪兰慰,邱久荣主编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简介:
片断:
画面中最上方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大场面的原始女性舞蹈图。女
舞者共9位,裸体,丰乳、细腰、圆臀,形体秀美动人,面部使用
浅浮雕手法,造型逼真,大眼高鼻,圆脸小唇,脖颈细长,两腿修
长,头戴插翎高帽,伸臂腾舞,整齐和谐。另有一处大型集体舞场
面,分别有3组舞蹈画面,即34人为一组,21人为一组与31人一
组,其中舞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并有虎与猴等动物相陪衬,数
十个小人躬身曲体,整齐划一地表演集体舞,气氛甚为热烈。
康家石门子岩画中,弥足珍贵的还在于出现了大量史前模拟动
物与男女生殖崇拜的舞蹈画面。其中如原始先民扮饰成为各种动物,
佩戴猴头,面部呈三角状,大耳、短额、圆目、宽鼻,双臂平伸,双
手上举,肢体作人形舞蹈。生殖崇拜画面中的男女均裸身,男性粗
犷强健,大多显露着夸张的生殖器;女性娟秀优美,男女或同卧嬉
戏,或拥抱交媾,或酣畅歌舞。对此王炳华在《新疆文物》撰文评
述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在中国舞蹈史上的艺术价值:
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幅难能寻求的原始社会的大型舞
蹈画面,填补了新疆北部地区舞蹈史研究的一页空白,而
且,对研究原始舞蹈起源,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新资料。
位于新疆南部的昆仑山支脉阿尔金山岩画亦遗存着许多史前原
始歌舞场面。例如阿尔金山谷木里恰河岸出现过一些模拟动物,系
兽尾饰,头戴鹿角,羽毛头饰,舞蹈化妆打扮,手拉手腾踏歌舞的
岩画。周围还散见单人舞、双人舞与多人舞图像。其中舞者均有头
饰、尾饰、身穿兽皮,手持牛尾或猎物旋转舞蹈,其情景完全与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
阕”之原始歌舞场面相吻合。
西起库尔勒,东至疏勒河的库鲁克山脉兴地岩画,有大小图像
近300幅,其中有不少反映原始先民宗教祭祀,祈祷征战,狩猎庆
典之舞蹈场面。据胡邦铸实地考察记载,其中“一组双人舞,舞者
均面朝前,每人用一只手搭于舞伴肩上,两腿弯曲,右边舞者左手
臂向下舞动,左边舞者右手平伸托着一件物品,似一只羊,这可能
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另外有一组“双人舞又有不同的特点,左边
的舞者头上似插着长长的羽毛,化装成半人半兽的样子,这可能是
一种模拟式的舞蹈,但也可能是一种巫术”。①另外还有一些原始先
民散打搏斗,悬空倒立的杂技性舞蹈动作,充分显示了古代新疆舞
人的高超技艺。
四、传说中的西部乐舞
据出土于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的《穆天子传》记载,中国古代
西周第五代有一位颇有抱负的君主穆王姬满,他于在位的第17年,
曾乘坐一辆由八匹骏马牵引的御车,命御者造夫、离裔驾驭,率六
师之众,放辔西去,远徒古代西部地区,于“群玉之山”——瑶池
会见了西王母,并饶有情趣地领略了此地绚丽多彩的乐舞艺术。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
使有车辙马迹焉。”《竹书纪年》亦有“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
西王母”的记载,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周穆王,亦称穆天子
其人。
据考,“群玉之山”,简称“玉山”,即为“昆仑之丘”。《山海经
·西次山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
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
经》亦云:“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
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依此可知,神话传说中
的西王母为昆仑之凶残怪神。依“王母”、“戴胜”、“青鸟”几个女
性味十足的称谓,又可判断她为西部昆仑山的女首领。
后记:
后记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是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
所酝酿较早的研究项目。1991年列入中央民族大学“八五”重点科
研规划,并于年底邀请了本校及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
贵州、广西等省区的舞蹈史论专家组成编写组。1997年本项目又被
列入“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资助课题”。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舞蹈界和民族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的
热情支持、指导和帮助,他们中有著名舞蹈家、史论家戴爱莲、贾
作光、王克芬、资华筠等先生,著名民族史学家陈永龄教授。贾作
光先生在百忙中还审阅了部分书稿,并为之作序。中央民族大学原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刘保元教授、原舞蹈系主任李毓珊副
教授、北京舞蹈学院罗雄岩研究员都参与了本书初期的筹备工
作。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舞美艺术服装厂张锐厂长向本书赞助一万元
人民币,作为出版补贴经费,为本书得以早日面世做出了重要贡
献。
本书从立项到出版,还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俞琛教
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丁文楼副教授和责编袁炳昌特约编审
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安柯钦夫译审、
所长云峰副研究员的关心和支持。
对于以上各位专家和单位给予本书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此表
示由衷的谢忱和敬意。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当
前的研究成果,分工合作编写而成。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
欠缺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编写组
199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