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1937年12月13日至1945年9月9日)
作者: 经盛鸿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武士刀下的南京: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第一次详细论述了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先后扶植的三届伪政权,即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暨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暨伪“南京特别市政府”,论述了这些伪政权产生的背景、过程、功能及日本当局对它们的严密控制。日本内阁陆相杉山元曾指令侵华日军,应“严格去掉占领敌国的观念,政治机关要由居民自主产生”——这就是日本的“以华制华”殖民政策。《武士刀下的南京: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指出,南京的伪政权是日本实施“以华制华”政策的典型表现。这些伪“政府”尽管表面上也具有一般政府的形式上的内容,如有自己的政府机构与行政系统,有自己的官员队伍与军队、警察等,但是这些“政府”的关键与本质在于,从它的产生到它的存在,都是依靠日本的武装入侵与军事占领,它的成员与组成都听命于日本当局,它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服务于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与利益,它必须事事、时时听命于日本而不能有任何实质上的反对,也不能有任何自己的主见,而一旦日本当局改变主意或日本当局垮台,这些“政府”也就会立即消失或垮台,如同1938年3月28日《大公报》社评《汉贼不两立》所言:“凡是一个政府,必须具有独立的意志,完整的权力。这些伪组织则是毫无意志、毫无权力而完全听从敌人操纵指挥的傀儡。”
《武士刀下的南京: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指出,在日本侵华战争初期,在日军于1937年年底进攻南京前后,“日机的轰炸与袭击与日军的破坏,使整个南京的工商业损失达80%”,“南京重要的大、中型工厂损失91家,占原有工厂数的80%以上”。1938年以后,“日本当局为了摆脱困境……在经济上,不得不做好对华长期战争的打算与部署,改变战争初期的疯狂破坏与公开抢掠政策,实施‘以战养战’的新经济政策。……一方面通过伪政权允许甚至鼓励中国的部分中小工厂、商店复业,安排一些中国职工就业,允许甚至支持伪政权开展一些有关经济的活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向伪政权及各重要经济部门派驻大量的日本经济顾问,控制与监督伪政权的经济活动;通过与伪政权签订种种不平等的条约、协定,取得在中国占领区的经济特权;控制中国占领区的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工业、交通、矿山等企业;长期而全面地搜刮中国占领区的各种物资”。《武士刀下的南京: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以大量篇幅具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工、农、矿、交通、码头、商贸以及财贸金融等方面的掠夺情况。
《武士刀下的南京: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详细地揭露了日本侵略军对南京地区文化古迹的破坏以及对图书典籍、文物标本的掠夺。它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历史文化古迹与图书文物的破坏与劫掠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称之为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而且它比南京大屠杀历时更长。一位正直的日本学者指出:‘图书的掠夺是领土掠夺的扩展,是对他民族的生命和财产掠夺的重要构成部分。’”《武士刀下的南京: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还指出:“日本当局将从南京等地劫掠的图书、文物中的精华部分运回了日本,直到战后都没有归还给中国,形成了又一个重要的战争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