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
作者: 肖克凡著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简介:虞荫堂的四合院,坐落在天津城里的大费家胡同。这条胡同据说是由于
明朝末年出了一位费宫人而得名。家住在大费家胡同的虞荫堂年过六句已成
鳏夫,近几年更是体弱气衰,即使风和日丽也很少出门,正昌商行的生意主
要交给一位人称钦三的账房先生打理。这位钦三先生跟随虞荫堂三十年,属
于绝对可靠的心腹之人。
虞荫堂还有一个多年不改的习惯,那就是每年四月二十七的当天夜里他
总要住在正昌商行账房里。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儿他长袍马褂率领浩浩荡荡的
祭河队伍从坐落在针市街的正昌商行出发,一路上神色庄严地前往御河岸边
。
家喻户晓的虞荫堂祭河仪式,年年都是很有看头的。四月二十八往往是
早晨八点半钟,浩浩荡荡的祭河队伍便走出正昌商行大门,一路吹吹打打沿
着针市街朝西走去,拐弯向北,热热闹闹直奔御河岸边而去。这时候,围观
的人们紧紧跟随上来,有家住附近的寻常百姓,也有专程从远处赶来的穷人
。
虞氏祭河的队伍以执事开路,举着旗锣伞扇什么的,挺气派。紧随其后
是一班道士,咿咿呀呀念唱着,经曲悠扬。道士们后面是一桌子鲜花和一桌
子翠柏,鲜花翠柏之后四个伙计抬着一只香味四溢的烤全羊,这只烤全羊后
面是一桌子祥德斋点心,点心后面是一桌子五花肉,总共十六刀摆成一个“
谢”字,后面便是四只巨大的笸箩了,小船儿一般。每只大笸箩里都盛着二
百个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每个大馒头里都包裹着一块银元。这四只大笸箩里
是八日个大馒头,这八百个大馒头里包裹着八百块银元。这四只大笸箩后面
,行走的便是虞荫堂以及家人了。虞荫堂老先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虞
金诚,文质彬彬的佯子,一看就知道是白面书生,二儿子名叫虞云隆,身高
体壮一派武把子形象。走在队伍最后的是一班和尚,身披袈裟一路诵经不止
。
每年临河谢恩仪式之后,这位著名绅士回家途中必然在隆昌海货店歇脚
小憩,呷儿口热气拂面的香茶,随即起身打道回府,这就是隆昌海货店一年
一度的“虞府待茶”。有人说这是摆谱儿。
今年的四月二十八,一大早儿御河岸边聚了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
少,一心一意等待着虞荫堂举行祭河谢恩仪式。他们翘首以待,其实等待的
是那八百个包裹着银元的大馒头。时间渐渐到了九点钟,人们的表情紧迫起
来。每年的这种时辰,虞氏的祭河队伍应当走出针市街了。
今年,却大不一样了。临近十点钟,御河岸边还是不见祭河队伍的踪影
。人群一时躁动起来,有人居然开始骂街了。
老子天不亮就从三义庄跑到这里,还不是为了抓到几个馒头掰出几块银
元来,怎么还不见姓虞的人影啊?
他妈的,今天虞荫堂一定是不来啦!四月二十八祭河谢恩?我看他这是假
装慈悲。
我听说虞荫堂年轻的时候,吃喝嫖赌四样儿全沾,根本就不是一只好鸟
儿!
御河岸边人们议论纷纷,从坚忍的等待渐渐变成无聊的谩骂。天津人骂
街力度很壮,往往是一镐头刨到底,不见泥汤子不罢休?
十点钟了。一个衣裳褴褛的汉子突然大声喊道,十点钟啦,往年这时辰
虞荫堂已经坐在隆昌海货店里喝茶啦。
人群嗡地一声,动荡起来。失去耐心的人流向金华桥方向涌去,絮快就
要演变成一群寻衅滋事的乱民。
这时突然传来一阵悠扬舒展的鼓乐,正是“行街”慢板。混乱不堪的人
流顿时停注脚步,一起回头朝着西面望去。
来啦来啦!虞荫堂祭河谢恩的队伍真他妈的来啦。衣裳褴褛的汉子大声
嚷嚷着,仿佛看到了一只只大馒头里包裹着一块块银光闪闪的洋钱。
人们立即欢呼起来,撒腿朝西跑去。
虞氏的祭河队伍迟到了,阵势却不减,依然是八个执事开道,其后是一
桌桌供品,乐队紧随,演奏着《行街》。一班道士吟诵着经文,气氛很是庄
重。看热闹的人流很快弥散在御河堤岸上,焦急地等待着祭河仪式开始。说
起御河的这段河堤,正是当年红灯照大师姐林黑儿乘坐“黄莲圣母号”的停
船码头。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