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反应工程学基础
作者: 肖兴国,谢蕴国编著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冶金宏观动力学、反应器理论和典型冶金反应器操作特
性及解析方法三篇。在选材上,既包括了冶金反应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研
究方法,又选入了各类冶金反应器操作解析的典型实例,同时还分类评述
了有关研究的发展概况,供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时参考。
本书可以作为钢铁冶金和有色冶炼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片断:
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12]在50年代就阐明应用传输理论
来研究冶金过程的思想,发表了强化高炉冶炼过程,重视发展氧
气转炉等论文,并在中国科学院创办化工冶金研究所,堪称我国
在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先驱。化工冶金研究所在我国复合矿综合
利用、新型冶炼方法、流态化和多相反应工程等方面开展了冶金
反应工程学研究,并创办了《化工冶金》杂志,刊载许多这一领
域的研究论文,对我国冶金反应工程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中
国金属学会1980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冶金系统高校的冶金传输原
理教学讨论会,1983年在昆明召开冶金反应工程教学讨论会,这
两次会议促进了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
展,各院校先后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编印了
讲义或出版有关教科书[13~20],预示着这一学科的发展后继有人。
1982年在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内成立了冶金过
程动力学学科组(1990年正式改名为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
并召开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的论文集[21~27]中所发表
的诸多论文,以及在炼铁、炼钢和连铸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一些
理论性论文,反映了我国学者在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工作
十分活跃和发展相当迅速。为了总结二十余年来我国在这一学科
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其理论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
提高,1993年由东北大学萧泽强教授建议,中国金属学会和冶金
工业出版社大力支持,组织全国众多专家学者参加撰写《冶金反
应工程学丛书》,这预示着我国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工作将达到更高水平。
1.2冶金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冶金反应工程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冶金反应工程问题的科
学。它以实际冶金反应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伴随各类传递过程的
冶金化学反应的规律。它又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的,研究实现不同
冶金反应的各类冶金反应器的特征,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
一门独特学科体系,即以研究和解析冶金反应器和系统的操作过
程为中心的新兴工程学科。图1-1示出了该学科的范畴、主要研究
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这里仅简要说明其中几个主要问题。
1.2.1传递过程
所谓传递(或称传输)系指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