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 项 “肖黎等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肖黎等主编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简介:厚爱黄老之学、反对儒术的窦太后 窦太后,名字叫姬,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是汉文帝的皇后,景帝的母亲,武帝的祖母。窦姬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只剩下哥哥长君、弟弟广国相依为命,靠种田、织布为生。窦姬本来只是个宫女,当时正值吕后当政,为了安抚诸王,吕后打算赐给他们每人5个宫女。窦姬请求宦官将她分给自己家乡的赵王,以便有机会照顾兄弟,谁知由于宦官的疏忽,却被远嫁到遥远的代北(今山西雁门关一带)。 当窦姬不情愿地到达代王宫中时,却遇到了一个宽厚的丈夫——代王刘恒。他是高祖刘邦与薄姬生的儿子,从小不得势,养成了宽厚、随和的性格。他比较同情和喜爱美丽的窦姬,整天和她形影不离,受到宠爱后,窦姬的情绪好起来了,不久她生下了女儿刘嫖。到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又生下了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病重,安排好身后事,不久就病逝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乘机发难,夺回军权,诛杀了吕氏兄弟。接着陈平等召开秘密会议,有位大臣说:“惠帝逝世后,吕太后立少帝为帝。然而少帝并不是惠帝的儿子。少帝现在还很年幼,但他毕竟是吕后所立。等他长大成人后,还有我们这些人的好日子过吗?不如废黪了他,另选高祖的儿子中贤能者为帝。”大臣们同意了这种看法,选来选去,终于选中了代王刘恒。太尉周勃便秘密派人去召代王入京。 刘恒接到使者的密信后犹豫不决,谋臣们认为刘恒是高祖的儿子。而且年长,仁孝天下闻名,大臣们迎立代王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代王立刻整理行装,携带宴姬等人,星夜兼程地赶往长安。 世事真是难以预料,十年前的窦姬涕泣着离开长安,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 更大的荣耀在等待着窦姬。刘恒到长安后,在一片万岁声中,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汉文帝。过了几个月,文帝立刘启为皇太子,窦姬为皇后。窦姬的女儿刘嫖,被封为馆陶公主。窦皇后的父母虽然早亡,仍追赠了封号,父亲封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真可谓一荣俱荣。 后来,皇后的哥哥窦长君迁到了长安。经过一番曲折后,也找到了失散多年被多次卖身为奴的弟弟广国。窦皇后见到受尽磨难的弟弟后,禁不住悲喜交集,泪流满面,左右的人也为之感伤。殊不知,在那个时代,像广国那样卖身为奴的人何止一个呢?幸运的是广国有了一个做了皇后的姐姐。文帝赐给广国大量钱财,并为他在长安购置了房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臣们对吕氏专权的事仍记忆犹新。为了防止外戚再次专政,周勃为窦氏兄弟设置了师傅。二兄弟恭敬有礼,不问政事,也不敢以富贵宣恃。 谁知乐极生悲,就在兄妹团聚后不久,窦皇后的眼睛却因病受明了。 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逝世,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带。尊窦皇后为皇太后。窦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刘武在文帝登基后承袭了代王之位,后徙封为梁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梁王入朝。此时,景帝还未置太子,与梁王宴饮时,从容说道:“千秋万岁后,兄弟你就即位为天子。”梁王忙起身辞让,但心中十分得意。窦太后在旁边听景帝如此言语,心中非常高兴,因为她十分宠爱小儿子梁王。谁知在一旁陪酒的詹事窦耍捧起一杯酒献给景帝,正色说:“天下者,是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是汉朝的制度,陛下哪能随意将帝位传给梁王呢!”窦要是窦太后的从兄之子,本来很受太后的信任。但这一番话,却惹怒了太后,太后断然除去了他的门籍,不愿再见到他。窦婴的话深深影响着景帝。过了不久,景帝便立他和栗姬生的儿子刘荣为皇太子。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由于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皇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窦太后没有打消立梁王为皇嗣的念头,就乘酒席问向景帝提出:“让梁王做皇位的继承人吧!”景帝跪下说:“谨遵母命。”酒席散后,景帝有些后悔,又去和大臣们商量。袁盎等人非常不同意立梁王。于是,景帝就不再提此事了。 梁王十分恼恨袁盎等人,就和谋臣羊胜,公孙诡秘密安排刺客杀死袁盎等十余位大臣。景帝知道此事和梁王有关,就派田叔去粱国调查。羊胜、公孙诡不得已自杀。田叔调查清楚后,返长安汇报。经过长安东边80里霸昌厩时,将办案的口供笔录全部烧毁,空着手去见景帝。当景帝责备他时,他就说;“现在梁王犯法,若不处死,是汉家法律不行,若依法处死粱王,则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是忧在陛下也。”他建议景帝不要再追问此事,景帝默默同意了。接着,他又吩咐田叔到窦太后处报告说;“杀袁盎事,梁王实在不知,是羊胜、公孙诡所为,这两人已伏法,望太后放心。”连日来,太后正为梁王事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日夜哭泣不止。听到田叔的汇报后,她马上坐起来吃饭了,变得心平气和。 梁王也入朝谢罪,于是兄弟俩又和好如初,太后高兴地流下了跟泪。但从此以后,景帝更加疏远梁王。粱王郁郁不得志,不久便死去了。太后气愤地说;“皇帝杀了我的儿子!”景帝非常伤心害怕,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和长公主商量,厚封梁王后代为五王,太后才有了喜色。 窦太后晚年笃信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眼睛看不见了,叫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老子的《道德经》给她听。她不仅自己学习,还督促景帝也要学习。她认为,先帝(汉文帝)以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本,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约法省刑,才使国家渐渐恢复了元气,黄老学说作为立国之本是不能丢掉的。所以,她始终坚持黄老之学,反对儒术。但是,景帝一方面相信黄老,一方面聘请了一大批儒生到朝廷作博士,以整理研究儒家学说。太后认为儒生多文饰而少实质,对于景帝的一些做法她很不满意。 有一天,窦太后召见一个很有名气的儒生,叫辕固生,请他谈谈‘老子,一书的要旨。辕固生轻蔑地说:“此是家人言耳!”意思是说,这是村妇之言,不值一提。太后出身农家,听后勃然大怒,大声责问说:“难道要读司空、城旦书吗?”秦汉时服劳役的犯人叫司空、城旦。窦太后说的司空、城旦书是指儒家的经典。可见,道家对儒家学说十分蔑视。为了惩治这个顽固的儒生,太后命令辕固生:“书不要读了。把你送进猪圈,看你有没有能耐将那口野猪治服?!”这时,景帝在旁,悄悄送给辕固生一把利刃,辕固生才把野猪刺死了。景帝乘机向太后报告说:“辕圃生已按您的指示去做了。”太后无法,只得拂袖而去。后来,景帝为了不再激怒太后,就把辕固生调到外面做官去了。 ……
作者: 肖黎等主编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简介: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也叫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代无考。从文献记载看,其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前288年间。这段时间正处于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发动扫灭六国战争之际。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结束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全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已势在必行。因此在政治上统一集权与诸侯割据的斗争,成为封建制内部斗争的一个突出问题,即解决“诸侯异政”。而在意识形态中,对于春秋战国以来,以维护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学说,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就需要加以批判和总结,急待解决“百家异说”,提出一套完整的为新兴地主阶级专制政治服务的思想理论。荀子就是对诸子百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并集各家之长,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代表。 齐国为战国中的强国之一。齐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思想上也是比较活跃的。齐桓公时就开始设立稷下学宫,到了齐宣王时更加兴隆起来,各学派的学者云集这里,发表学术观点,著书立说,议论国事。荀悦16岁时,就已成为饱学之士。苟悦针对齐国的情况,向齐丞相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今有强楚威胁在前。大燕逼迫于后,劲魏由右进犯,西部亦很危机,有鲁国人在襄贲、开阳(均在今山东临沂)。如有一国图谋进攻,其他三国必同时进犯,齐必有亡国之危。但是良言不为所用。苟卿到楚国,投奔游学博闻的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齐襄王时,再次回到稷下讲学,时田骈等人已去,而荀卿成为当时地位最高的老师,补为大夫,掌管学宫者。在荀卿主持齐国稷下学宫的时期,又有齐人对他进行谗陷,所以被迫离齐适楚。 荀卿又来到秦国,见秦昭王,并与秦昭王探讨了儒术与治国的关系。荀卿认为儒分为大儒,即主张“法后世,一制度”者,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为地主阶级政治服务的,俗儒,是“法先王,而知乱世”,不为时代发展所取者。当秦昭王丞相范雎问到荀卿对秦国的观感时,荀卿指出:一、秦的防御坚固,地形有利。自然环境优越,客观条件好。二、境内人们朴实,音乐不下流,衣着不妖艳,顺从长官。三、政府机构官员严肃认真,恭让节俭而忠厚。四、大夫们一心为公,不拉帮结党,做事都很公正。五、朝廷能及时处理解决国家大事。因此退朝后也就安闲无事了。由此看,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在以法治理下,得到如此成就,并非侥幸,而是必然的结果。并认为秦是治国的最好榜样。但也提到秦的不足之处,是缺少“大儒”,即德才兼备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政治家的管理。在这里可看到荀卿对治国的观点上,是既用法家思想亦兼用经他改造的“大儒”家思想。 赵孝成王时,荀卿又来到赵国,并被视为上客。与临武君议兵将于赵孝成王面前。赵孝成王“请问兵要”。荀卿认为进行统一战争的目的是“禁暴除害”,用兵的要素在于“使民心一致”,“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又探讨了王者之兵如何带的问题,强调以礼义建设为基础,是“本统”;在探讨为将的条件时,荀卿提出:“六术”,六项战术原则;“五权”,五种值得权衡考虑的情况,“三至”将领有三种情况,可不接受君主命令。还就军队法令制度进行了讨论,强调要严肃军令纪律,集中兵权,制定作战中对人民对敌方均有利于自己的相应政策,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荀卿从军事中吸取兵家思想,掺之以儒家仁义建军、制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因素的战术原则,为以武力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此后,春申君改变了对荀卿的看法,派人到赵国请荀卿回楚,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害,荀卿亦被免职。 荀卿被免职后,仍住在兰陵。他憎恨当时混乱时代的政治,于是深入研究儒墨道家的所作所为,及其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整理著述,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是对春秋战国以来各派学说进行了研究总结,并有批判有吸收有发展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荀子》一书现存8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关于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秦汉以来,一直把他归于儒家学派。但自宋以来,众说不一,或归入儒,或列入法,或认为是儒法合流,或内法外儒等。 虽然从师承上来看,他尊崇孔子,又是“儒分为入”的孙氏之儒的创始人,但从他对儒学的批判来看,如批判儒家“法先王”是“贼儒”“俗儒”,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子思、孟子,也在他批判之列。他是重法的,但他到秦国考察,又认为“无儒”是一大缺点。可见,荀子既不是正统的儒家,也不是典型的法家,他是一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批判吸收各家之长的,自成体系的一位地主阶级思想家。 历史观:荀子从整个战国历史考察,看到了战国变法运动以来的进步和发展。以秦国为例,原本处于西陲与戎狄杂居的落后国家,经过商鞅变法以来历四世,成为强国。“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历代先王是无法比拟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因此他提出“法后王”的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它有利于否定诸侯割据的历史,以适应新兴的地主阶级建立统一政权“一天下”的政治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观点。 在学术上:对诸家学说的总结批判和继承,是荀卿首开其例,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为“百家异说”,已使得战国纷乱不得安宁,有碍于“一天下”大业的实现。因此他对墨家,名家、道家和前期法家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但主要矛头是指向揭露思孟学派,指斥他们是不学无术的“残儒”。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它嚣、魏牟放纵,不合礼义,但言之成理,足以惑乱人心,陈仲、史鳅一味追求与众不同为高明,墨翟、宋钘不懂得“一天下,建国家”的道理。慎到、田骈却是崇尚法律而无准则。惠施、邓析,不懂封建等级制度,好奇谈怪论,不可为治理国家的原则。子思、孟子,其“法先王”只是装模作样,按古代臆造邪说,不伦不类,说不出道理。荀卿对“百家异说”批判的同时,也吸收各家之长,来表达他的“一天下,财万物”,实现封建统一,使“通达之属,莫不服从”的理想,确立新的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总万备,齐言行,一统类”为中央集权制服务。荀子的《非十二子》是学术史论最早的篇章。 天道观,苟子接受了道家观点,“天能生物,不能辩物”,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亡以治则吉,应亡以乱则凶。”人们可以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因此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著名论点。 ……
作者: 肖黎等主编
简介:本书是几十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的结晶。书中遴选了一百位外国人,均到过中国。在已入选的人物中,所涉及的方面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宗教等。这里既有王宫贵族,也有骚人墨客、科学巨星;既有擅权后妃,也有风流才女;所列洋人则多是军事、文化、宗教人士。从人物作用上看,既有搏击时代风雨、高扬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的正面人物,也有保守泥古、枭凶歹毒、为人类不齿、阻碍社会发展的反面人物。不过,着眼点始终围绕这些人物直接或间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较大或重大影响、留下的颇深的时代印迹。通过这些人物命运的起伏,展示五千年历史的动荡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