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
作者: 胡企平, 刘鸿模
出版社:
简介:交响乐是最引人入胜的高雅音乐,作品博大精深、意味深长,每每给人莫大的精神享受。
本书犹如一名称职的导游,将引导您步入交响乐的园林,一一游遍交响乐风光旖旎的“胜景”: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现代主义……帮助您结识历代数十位音乐大师,了解他们的生平,贪领略他们作品的神奇魅力,让您深深陶醉在交响音乐的世界之中。第一章巴罗克时期的交响乐
(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
一巴罗克时期交响乐综述
在欧洲音乐史上通常把1600年(歌剧的诞生)到1750年(J.S.巴赫辞世之年)称为巴罗克音乐时期。史书上对这个时期的界限设定和我们对任何历史时期的划分一样只是相对的。因为巴罗克音乐的些特征在文艺复兴的晚期已经出现了,而这些特征在随后的古典主义音乐早期也依然残存并逐步消失。但在这150年中的音乐艺术本身的确存在着种内在的风格上的统。
般认为巴罗克(Baroque)一词源自葡萄牙语barrocco原意是指形状怪异白勺珍珠,后来被18世纪末叶的文艺理论家用来贬称17世纪以来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所表明的种艺术形式。这个有些贬义的词也被广泛地用来指称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推崇古希腊
罗马的形式美相比巴罗克艺术的表现比较自由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匀整也要加强表现力的一种形式。1888年,艺术史家威尔夫林在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罗克》中首次为“巴罗克”这个词恢复了名誉此后就用它来特指艺术风格的个时期。1915年他在另本著作《艺术史原则》中对造型艺术中的文艺复兴风格与巴罗克风格作了区分。1919年,德国音乐学家库尔特·萨克斯首次把威尔夫林关于巴罗克的理论应用于音乐研究.不过他在音乐艺术与造型艺术之间所作的类比一般被认为有些刻板。总的看来,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不再贬嘲巴罗克的艺术风格,并逐渐对之有了新的和更深刻的认识。
巴罗克时期的造型艺术发源于文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出于炫耀财富的目的,此时的建筑大量使用贵重材料.形态华丽,色泽鲜明,赋予建筑实体以动态和骚乱之感。在教堂的圆顶上综合了建筑、绘画和雕刻:在歌剧中则融合了音乐、文学、绘画和建筑等多门艺术:在注重艺术的装饰性与戏剧性的同时,艺术观念和手法上则有一种尽可能融合各门艺术的倾向。同时代的视觉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在绘画上,文艺复兴时代用透视法、平衡和谐的观点来
描绘自然和人体,巴罗克时期的人们却从有限的空间进入人类内心情感的无限世界。尼德兰画家鲁本斯以扭曲的身体渲染强烈的惊慌不安情绪: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用富于动态的人物造型表现激动狂喜的场面,他的雕塑《大卫》充满不安定的能量,通过夸张和变形加强了情感的表现,与米开朗琪罗一百年前的宁静而均衡的同一题材作品形成鲜明对比。与文艺复兴时期形象的直线型和平衡匀称相比,巴罗克艺术风格有了显著变化。艺术家们喜好在画面的对角线上表现戏剧性,因而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斜向的,扭曲的。在建筑上,圣彼得大教堂的宏伟性,法国凡尔赛宫内细节的装饰,特别是涡卷形及花柱头的装饰,都以其雄伟、奇异和夸张显示出巴罗克艺术的风格特征而在音乐上,声乐与器乐旋律装饰音的雕琢,也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征。总之.巴罗克艺术不拘泥于典型美,表现比较自由,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匀整也要精雕细琢,着重加强表现的一种艺术风格。
巴罗克这个激烈的艺术反叛时期的出现,除了与当时的造型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以外,亦与同时期在宗教、政治、经济和科学等领域中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有关,而这些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君主专制的统一国家的出现,促进了各种新的艺术体裁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宫廷音乐生活的繁荣直接促使了歌剧的诞生;其次,殖民地和新大陆的开发使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所积累的财富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17世纪先后出现于威尼斯和汉堡的最初的商业性歌剧院便是突出的例子:再次,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在17世纪上半叶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和代表封建旧王朝的天主教.都在利用巴罗克这种流行的艺术风格为自身的目的服务,尽管教会对音乐的赞助已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重要了;最后,在巴罗克时期,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天文、物理、数学和哲学领域,出现了像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众多的科学巨人.科学的成果也影响到了音乐,例如J.S.巴赫对十二平均律的应用,拉莫的著作《和声学》,提琴家族等乐器制作的进步和完善,以及演奏技术的提高等等,都反映了音乐艺术对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要求。
作为欧洲音乐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随着16世纪末世俗艺术的崛起,音乐所反映的内容,从文艺复兴时期反对抽象的“神的意志”、强调具体的“人的感情”,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巴罗克时期艺术呈现的形式复杂多样,在人的感情上的挖掘也更为丰富。而且,这种艺术风格不仅流传于欧洲,并向拉丁美洲各国发展。如果说,从拉斐尔的画到帕莱斯特里纳无伴奏合唱的弥撒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和作曲家,都能献身于清澈明净的希腊式的理想,从“神”走向人(即还人的七情六欲的本来面目)的话,那么,在巴罗克时期,艺术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已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是世俗性和宗教性之间的矛盾.而是艺术到底反映市民生活、平民的思想感情,还是反映宫廷生活、贵族情趣。因为这时艺术已不限于教堂,除了教堂以外,宫廷也已成为艺术活动的中心。总之,巴罗克时期的音乐艺术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其影响传遍了欧洲各国但它在各国的发展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紧密联系的,因此也就各有所不同。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发展可分为早(1600—1650)、中(1651—1700)、晚(1701—1750)三个阶段。就我们所理解的交响曲体裁形式,以及交响乐属性形式概念而言,严格的讲,巴洛克时期还没有规范化的、各乐章在程式上有一定规格的交响曲。但是,在这各领风骚五十年的三阶段中,很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交响乐观念、形式、内涵、体裁和手法都逐渐地发展成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这种音乐由几个同等重要的独立声部组成)逐渐让位于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主调音乐(这种音乐由一个主旋律加上和声伴奏组成):教会调式逐渐被大小调式代替;数字低音的运用引起了和声学的新概念,大小调体系的和声也在巴罗克中期成熟起来。在追求音乐的情感表现时,一首作品通常建立在某一种单一的情感之上。音乐往往有着富于动力感的节奏和连绵不断的旋律,力度的变化一般不是渐进式的,而是阶梯式的(强调段落之间的强弱对比)。作曲家最擅用的曲式是二部曲式,这是一种由A、B两段组成的问答式的音乐结构。另外一种常用的手法是固定低音,音乐家们为追求高超的器乐演奏技巧和即兴演奏能力,在不断反复的低音音型之上,进行高声部自由变奏,并出现了壮丽对位。大量的法国序曲、意大利序曲、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和乐队组曲等纯器乐体裁的出现、发展和走向成熟,是与法国的吕里,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父子、萨尔玛蒂尼、科雷利、维瓦尔第,波希米亚的施塔米茨和奥地利作曲家蒙恩等作曲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使得器乐从原本落后于声乐的地位急起直追,赶了上来:而声乐则走向蒙特威尔第的歌剧,伴之而起的是清唱剧和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体裁的争奇斗妍——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巴罗克音乐新风格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