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故事
作者: 胡敏,马学强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 大体论文,明以后的社会,仍与宋代相似。在政治上,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在社会上,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在经济上,仍在一个有宽度的平衡性的制约制度下,不让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
明太祖起于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他虽然起于草泽,亦颇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皆为清代所沿袭,行之凡六百年。卫所之制,后来虽不能无弊,然推原其立法之始,亦确是一种很完整的制度,能不烦民力而造成多而且强的军队。所以明朝开国的规模,并不能算不弘远。只可惜他私心太重。废宰相,使朝无重臣,至后世,权遂入于阉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孙,开军政府败之端。他用刑本来严酷,又立锦衣卫,使司侦辑事务,至后世,东厂、西厂、内厂遂纷纷而起。这都不能不归咎于诒谋之不臧。其封建诸子于各地,则直接引起了靖难之变。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和元朝的覆灭,中国从少数民族统治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一个贫苦的农民,后来成为造反的将军,建立了明朝,他不仅控制了全部汉族地区,而且向西南地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明初诸帝努力奋斗,常用恐怖手段使官员们循规蹈矩,以努力建立其个人对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帝国的控制。尽管统治者极为专制,但争相跻身官僚集团的竞争程度,还是很快达到并超过了宋朝的水平。在长江下游地区,文人文化很有活力,那里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出版业也在飞速发展。这个地区繁荣原因之一是贸易发展,这包括沿海的对外贸易。尽管明朝统治者对商业没有什么兴趣,并且试图把对外贸易纳入朝贡体制之内,但明政府却无法使中国置身于飞速发展的国际贸易体系之外,这是因为国外对中国丝绸和瓷器具有旺盛的需求。其结果是,白银流入,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贷币化,而且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有助于解释17世纪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