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
作者: 胡继明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3
简介:3.3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意义关系的方法
现在许多研究同源词的著作和文章,基本上都是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对一组同源词词与词之间的语音关系和词义关系进行简单的罗列、排比,缺乏最为重要的一环,即词源(核义素)的探讨,词源的探诗也就是造词理据的探诗。王宁先生说:“一组待定为同源词的语料,在己知它们的音同或音近关系后,判定它们之间的义通关系,便成为确立它们同源的关键;而把握义通的规律,从中探求派生词的造词理据,词源探求的任务才算全面完成。”何九盈先生在评价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时说:“《同源字典》缺点有三:一是各同源字组所收之字基本上是一种平行关系,没有归纳出共同的核心义。……但确定同一组字的核心义还是很有必要的。”可见,对同源词核义素的归纳是非常重要的,不对同源词的造词理据即核义素进行探讨,同源词的研究是不完整的。
在词源意义的分析上,我们采用王宁先生提出的义素分析法。这是王宁先生将西方词义学的义素概念引入汉语词源研究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同源词词义关系的分析方法。王宁先生从词义结构的角度,把汉语词义的内部因素区分为表层使用意义和深层隐含意义。把词的深层隐含意义称作“核义素”或“源义素”,它是词义中体现词义特点的部分,是小於义位(义项)的意义;把词的表层使用意义称作“类义素”,它是体现词的事物类别的部分,它也是小於义位(义项)的单位。并指出:“同源词的类义素是各不相同的;而核义素是完全相同或相关的。”王宁先生还把这一原理概括为公式并举例予以说明。
公式为:Y[X]二N[X) H
Y表示同源词的意义关系,N表示同源词的类义素,H表示同源词的核义素,X表示该组同源词的数目。
1.稍:艄:霄:鞘:梢
艄=/船类/尾端渐小处
霄=/云霞类/十/最高(顶端)视之渐觉小处/
鞘=/鞭类/ /(系於)顶端而细小处/
稍=/禾类/ /葉末端渐小处/
梢=/树木类/ /末端渐小处/
这组同源词的意义关系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Y[5]=/禾类、船类、云霞类、鞭类、树木类/ /尖端—渐小/
2.消:销:削
消=/施於水/ /使之少/
销=/施於金/ /使之少/
削=/以刀施之/ /使之少/
这组同源词的意义关系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Y[31=休类、金类、刀类/ 艘之小/
当分析对象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等不同词性构成的一组同源词时,孟蓬生先生主张用范畴义素代替类义素,并用F代表范畴义素。②他把不同词性同源词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Y[X1二F[X] H
并举同源词“梢:小:削”对这个公式进行了说解:
梢=/名物范畴/十/小/
小=/性状范畴/ /小/
削=/动作范畴/ /小/
王宁先生说:“同词性的同源词的意义关系是建立在核义素相同的基础上,它们因类义素的对立互补而区别为不向的词,不同性的同源词一般不具有类义素的对立互补,而它们的核义素却是直接相关的。就源词与派生词而言,源词的意义直接被吸收民生词的核义素。逭时,派生词的造词理据也就直接含在源词的意义中了。”①王先生的这一论述是十分精到的。
同源词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核义素的分析寻找源词,从而探求派生词的造词理据。所以,本文在分析同源词的意义关系时,将采用王宁先生的这一理论和方法,同时也采用孟蓬生先生的范畴义素分析法。但是,汉语的词义关系是十分复杂,具体到同源词的词义关系时就更为复杂了,而王率先生和孟蓬生先生在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同源词时,采用的是举例性质,我们在具体分析王念孙《广雅疏证》的单音节同源词的词义关系时,发现逭一方法并不适用於分析《广雅疏证》所有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科学研究要求的是实事求是,对於一些难於进行义素分析的同源词,我们将不强套公式,采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分析它们的核义素,即源词意义。
我们利用平行互证法兼证音义关系的方法,根据语音关系和意义关系,对王念孙《广雅疏证》已经系联起来的单音节同源词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和整理。在排列这些同源词时,以该组同源词所属的上古30个韵部为序,在各韵部中,又按喉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唇音顺序排列。
3.4.6冬部
1.绛:红
《释器》卷八上:“螈谓之红。”疏证:“《说文》:红,帛赤白色也。《论语·乡党篇》:红紫不以为亵服。皇侃疏引郑注云:红,练之类也。又引颖子严云:南方火,火色赤,火克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为红。红为南方间色。《释名》云:红,绛也。白色之似绛者也。绛与红,声义并相近。故《漠书·外戚恩泽表》绛侯作红侯。”(第272页上)
《释器》卷八上:“缨,赤也。”疏证:“《说文》:纁,浅绛也。《考工记》:钟氏染羽,三入为纁。《尔雅》:一染谓之蹏,再染谓之颊,三染谓之缥。李巡注云:三染,其色已成为绛。缤、绛,一名也。郑众注《周官·染人》亦云:熏,绛也。《说文》:绛,大赤也。绛与红,声义相近。”(第272页下)
绛,《说文,糸部》:“绛,大赤也。”段玉裁注:“大赤者,今俗所谓大红也。”《广雅·释器八》:“绛,赤也。”《墨子·公孟》:“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绛”义为大红色。上古音为见母冬部合口二等。
红,《说文·糸部》:“红,帛赤白色也。”段玉裁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楚辞·招魂》:“红壁沙版,玄玉梁些。”王逸注:“红,赤白色。”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红”原
指浅赤色的帛,後泛指粉红色、桃红色。又指大赤、大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红杏渺发马相如列传》:“红杏渺以眩湣兮,焱风涌而云浮。”裴驷集解引晋灼日:“红,赤色貌。”上古音为匣母束部合口二等。
语音上,“绛”与“红”古音为见匣旁纽,冬东旁转。二者有音转关系。
词义上,“绛”为大红色;“红”为浅赤色。
可知,“绛:红”为一组同源词,共同的意义核心“红色”即是这组同源词的核义素。
2.穷:极
《释诂》卷一上:“穷,极也。”疏证:“穷、极、倦、讯,一声之转也。”(第20页上)
穷,《说文·穴部》:“穷,极也。”《书,微子之命》:“作宾於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伪孔传:“为时王宾客与时皆美,长世无境。”《列子·汤问》:“飞卫之矢先穷。”张湛注:“穷,尽也。”《楚辞·九歌·云中君》:“横四海兮焉穷?”王逸注:“穷,极
也。”《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穷焉。”高诱注:“流极於此山也。“《吕氏春秋,下贤》:“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高诱注:“穷,极也。”“穷”义为穷尽,完结。上古音为群母冬部合口三等。
极,《广雅·释喆四》:“极,已也。”《广韵,职韵》:“极,终也,穷也。”《玉篇,木部》:“极,尽也。”《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郑玄笺:“极,已也。”《吕氏春秋·论人》:“不可极也。”高诱注:“极,穷也。”《易·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佔。”《楚辞·天间》:“冥昭瞢阎,谁能极之?”洪兴祖补注:”此言幽冥之理,瞢闾难知,谁能穷极其本原乎?”“极”义为穷尽,尽头。上古音为群母职部开口三等短入。
语音上,“穷”与“极”古音为群母双声,冬职旁对转。二者音转关系。
词义上,“穷”与“极”都含有“穷尽”义。
可知,“穷:极”为一组同源词,共同的意义核心“穷尽”即是这组同源词不达意的核义素。
16.辰:娠:振:震
《释言》卷五下:”辰,振也。“疏证:”《律书》云:辰者,言成物这娠也。《律曆志》云:振美於辰。《说文》: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振、震、蜄,并通。“(第166页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