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 over Tian’anmen square:the recrod of KMT pilots’ uprising round about the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P. R. C
作者: 萧邦振等著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2006
简介:亲眼目睹日本偷袭珍珠港惨景1916年9月16日,邢海帆(原名邢文卓)出生在四川阆中县的一个农民家里。汉族。自幼在家乡念私塾,读古籍诗书,后来就读县小学。上初中时,学校的老师是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教导学生关心国事,立志报国,邢海帆从小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教育。1937年邢海帆即将高中毕业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国共合作,举国抗战。此时,恰逢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招生(1932年9月1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在杭州笕桥成立,1939年3月改称空军军官学校,1948年迁至台湾,简称官校——笔者注),因受“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航空救国”是孙中山关于发展航空事业,发展空军以实现国民革命目标的理论和主张。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号召广大华侨组织华侨革命飞行团回国支援革命,并筹集经费,招集航空人员。同时,在广州革命军中成立飞机队,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航空部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又专门在南京卫戍区司令部设立飞行营。1921年拟订的《国防计划》大纲,在全部63个项目中,有关发展航空事业的占9项,集中体现其航空救国思想。1923年,在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后,孙中山写下“航空救国”四个大字——笔者注.)邢海帆抱着试试看的思想,考入了中央航空学校第12期。按该校的要求,学员必须先到成都或柳州陆军军官学校接受入伍教育,然后才能正式进入飞行训练。因此,直到1939年邢海帆才转到云南省楚雄、昆明接受初、中、高级飞行训练,经总顾问陈纳德(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志愿航空队发起人和领导者,1937年任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先后担任美国志愿队指挥官、美国陆军驻华航空特遣队准将指挥官、美国第14航空队少将司令。)考试合格,获得去美国深造的机会。1941年10月,根据美国租借法案,美国负责培训中国航空飞行员。邢海帆所在12期飞行生(即飞行学员)分两批赴美受训,邢海帆是第2批出国的。当时,太平洋战争尚未发生,邢海帆等乘飞机从昆明到香港,然后由香港乘船赴马尼拉。11月,又从马尼拉乘美国客轮横渡太平洋赴美。此刻,太平洋上已不太平,阴云密布,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为此,美国派遣了万吨级巡洋舰为邢海帆等乘坐的客轮护航。但客轮里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已把那山雨欲来的兆头和灼人的战火抛到九霄云外了。邢海帆等中华热血青年,却三三两两地坐在甲板上谈论祖国的深重灾难和肩负的民族重任。同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北京时间是8日)正是星期天,邢海帆等乘坐的客轮正航行在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海峡之间,距离美国夏威夷群岛还有几天的航程。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了一件震撼世界的消息:日军以战舰30余艘、飞机350架成功地偷袭美国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上的海空军基地珍珠港,造成美军伤亡3700多人,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30多架,停泊在这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整个客轮上的人顿时惊呆了,整个美国从惊讶中逐渐清醒过来,美、英随即向日本宣战,从此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12月11日,邢海帆等乘坐的客轮终于驶入珍珠港。他们一路饱受日本潜艇的追击,船长命令乘员,任何时候不得脱开救生衣。客轮在檀香山靠岸休息了4天,因而邢海帆有机会一睹当时战争的惨景。他随手是这样记录的:“港内美舰有的被炸毁,倾伏在水中,有的半身没入水内,舰尾留在水面。基地营房一片断壁危墙瓦砾,希卡姆机场上,到处是飞机的破碎残骸,弹坑累累。可恨的战争,发誓要为消灭战争去奋斗。”邢海帆看到檀香山大街上的大楼已被熊熊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想不到在国内见到的日本残暴,竟发生在远隔千里的太平洋岛上。其主要原因是美军毫无戒备,飞机没有疏散,都是一架挨着一架地停放的,因而给了日本飞机狂轰烂炸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条件。客轮离港时,珍珠港事件中受伤的美军官兵和被拘留的美军将官,就是搭乘这艘客轮一同离开的。为了国际友谊,当时中国飞行生主动将50多个头等舱位让给了美军伤员,邢海帆等则住到大餐厅的临时铺位。直到12月25日圣诞节的早晨,客轮才安全到达旧金山,结束了惊险的旅美航行。战争催人觉醒。邢海帆等到达美国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飞行训练。当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邢海帆等虽然身在异国,却心系祖国,希望早日学成报效祖国。1942年10月,邢海帆所在的第12期受训人员在美国鹿克高级航空学校毕业。在美国学习期间,邢海帆经过勤学苦练掌握了飞行技术和战术,已经编人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部队,准备同美国飞行员一起共同打击日军。因为国内抗日战争急需飞行人才,邢海帆等毕业后即匆忙从美国乘飞机经南美洲,跨大西洋,穿中非洲,把地球绕了个大圈子,终于回到了相别一年的昆明。当时国内仍处于抗战的艰难阶段,天空、陆地,到处可见日寇的铁蹄。邢海帆回国后不久便调任到已经迁移至当时印度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以下同)的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任飞行教官,参与培训第16、17、18期飞行生。邢海帆身在军校,心在战场,他深切地感到自己是七尺男儿,虽有一身过硬的飞行本领,满腔的爱国热情,却不能升空与日寇飞机搏斗,还得跑防空洞躲藏敌机的空袭,何等难受!特别是邢海帆看到老同学王延洲来印度接飞机时,胸前已经佩带两枚击落飞机的十字勋章了,非常羡慕。经过邢海帆三番五次要求,到1944年3月当局才同意他回战斗部队。那一天,邢海帆高兴地从印度驾机飞越著名的“驼峰”航线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