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1853~1911
作者: 葛庆华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简介:(一)清军的滥杀是造成本区人口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
本区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同治元年(1862)清廷的一份上谕规定:“随贼打仗抗拒官兵,不能及早反正,将来克复城池,悉行剿杀。”负责镇压太平军的湘军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道上谕,攻陷宁国府城(治宣城县)时,“大呼直入,一律斩薙无遗”;攻入旌德县,挨村洗劫,“逢人便杀”。安吉、孝丰、武康等县的凋残,也与“官兵退相杀掠”有莫大的关系。故此,当时的在华传教士讥讽地指出:“清兵好像在同叛军竞争到底谁更凶残,他们每到一地便洗劫一空,无耻地、毫不留情地对待可怜的民众。”鉴于军队的这种破坏性,清军统帅曾国藩不得不在同治元年(1862)发布禁令,严整军纪。
毋庸讳言,太平军对此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在战争初期,太平军纪律严明,将领约束部下较严,“对于人民,皆甚和平,又能竭力保护,以收拾人心。其有焚掠肆虐者,施以极严之军法”。但至战争后期,太平天国领导层滋长了享乐思想,不思进取,朝纲败坏、纪律废弛,太平军抢掠财产、滥杀无辜的事情时有发生。“至日杀数人,亦不能禁其抢掠,不肖者且阴纵之”。这些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但太平军的“杀掠”与清军是截然不同的,他们镇压的对象主要是官僚豪富和缙绅地主,对一般民人则是力戒滥杀的。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亦有同样的看法:
没有疑问,叛军也有时迫不得已必须相当无情地使用他们的大刀,但这只在为了保护他们绝对安全的时候才会使用。城里的人也许逃避一空,且由于各种原因致死而躺在地上的尸体,为数也可能很大,但若把这种情形归罪于长毛的过分残酷与嗜血成性,那是很不公平的⑤。
并且就程度而言,清军杀戮的残酷性较太平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当时的封建文人也不得不承认,“各处烧杀抢掠,亦多有为溃败之官军所为者,不尽属贼也。又官军败贼,及克复贼所据城池后,其烧杀劫杀之惨,实较贼为尤甚,此不可不知也”。
(二)战争期间自尽的风气加大了本区的人口损失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深受“忠节”思想的影响,情势危急时,往往采取自尽的方式以免受辱,这尤以妇女为甚。当时的在华外国人对此深有体会:
根据近二十年来英国军队的经验来说,我们知道中国城市被武力占领时,往往发生举家自戕,妇女老少自尽,以及由于毫无根据的恐怖而纷纷投河入江的惨剧,以致丧失了无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