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 项 “蒲震元,杜寒风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Film Theory:Step up to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蒲震元,杜寒风主编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是世纪之交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负责编辑的回顾,总结电影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承继和发扬中国电影美学的民族传统,瞻望21世纪民族电影业未来的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集。
作者: 蒲震元,杜寒风主编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简介: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要着重处理和解决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一般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疗法论,既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义综合了当时许多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因而它与许多方法都是相通的:如哲学的思辨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乃至科学实证方法、科学分析方法等等,都融合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中,也是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要不断地借鉴、吸收的东西。然而在极“左”政治时代,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都变成是“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反动东西”,其方法当然也被抛弃了。后来虽然逐步得到某种弥补,但离建设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路程还很长。 方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不仅要与其他方法相互借鉴。更要从历史那里汲取营养。新方法的运用、尝试,并不是要把原有的方法都扔进垃圾堆里。80年代,人们纷纷运用“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研究文艺理论和美学,热闹了好一阵子,大有取代一切旧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方法)之势头,曾几何时又变得销声匿迹了!回头看看,还是原有的方法值得信赖。因为方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如果新方法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旧方法一个样,一个水平,这样的新方法除了供猎奇之外,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一样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思想来源分别来自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足大家比较公认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思想,关于悲剧、崇高、优美、喜剧等思想,都是在继承古希腊以来,尤其近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美学崽想的基础之上而发挥的独到之见。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传统、与历史对立起来。是无知,也是十分有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有相通一致之处,虽然它们有根本区别。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的社会性能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就有不谋而合之处,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与实践、美与劳动的关系以及“美的规律”的论述,等等,又完全可以弥补中国传统美学之不足。这,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依据与可能。 第三,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一系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成果中汲取营养,这也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可忽视的经验和资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意义,要采取客观、公允的态度,不能“唯我独马”,而把不合自己口味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修正”与“反动”。为此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系统地而不是零星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研究。真正研究了,才有发言权。 4.美育的命运 在百年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育实践比它的理论经历了更大的波折,遭受更多的冷落。历史已经证明.美育的有无,直接影响人材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必须经过认真的总结、深刻的反省,才能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 百年美学的早期建设者们,都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激发人生情趣的重要途径。百年美学的开拓者王国维,针对封建教育的弊端,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经验,首先提出智德美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主张用文学艺术救治上层社会空虚无聊、萎靡不振的精神“疾病”。虽然清政府没有理睬他的好意见,但却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播撒了优良的思想种子。百年美学的另一位开拓者蔡元培,借助于民主共和之力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虽遭到袁世凯封建复辟势力的挫折,但毕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蔡元培既吸收近代资本主义的教育经验,加强科学教育,又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艺术教育。择善相从。中西融合,终于建立了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新式教育体系。在蔡元培的有力倡导下,当时的文化教育界、文艺界、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如梁启超、鲁迅、吕激、李石曾、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等,都为美育的实施献计献策,推波助澜,把自己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着美育事业的大发展。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的教育焕然一新。从蔡元培任北大校长(1917年)算起至40年代末,这是一个政治斗争激烈、战争频仍的艰难痛苦的时代。先贤们远见卓识,献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经过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为祖国培养、网罗丁一批又一批既有才干又有献身精神的人材,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政治家、学者都是闻名于世的一流才干。历史证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先贤们所建立的新式教育是成功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 遗憾的是,进入50年代之后,教育环境大大改善,然而新中国的教育并没有在这个良好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而是回过头来,把自己与历史根本对立起来。 首先,变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片面发展的方针。教育方针的制定,既不征求教育家的意见,也不经过论证,而是任由最高掌权者一意孤行,不知何故砍掉美育,只保留德智体三者,而德育又被政治说教所取代。道德、情感被排除于教育之外而放任自流,社会人伦关系都变成政治关系,正义、良心、同情、仁爱不准讲了,精神生活、审美情趣被枯燥的政治生活所吞没,人格独立,个陸自由已不知为何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政治第一”、“政治决定一切”的导向,把人们诱入愚昧,变成畸形。时至今日,国民素质下降,道德堕落,情感粗野,不知廉耻,不懂礼节,不讲公德,甚至残忍凶恶,兽性大发,这难道不是几十年推行片面教育所造成的苦果吗?这些丑陋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因素,而教育失误则是根本的。当然,不道德,不文明。欺诈、腐败、盗窃、抢劫、奸淫等等丑陋现象,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然而像我们这个本来是“礼仪之邦”的国度却如此普遍,如此层出不穷,令人不寒而栗。 其次,颠覆已有的教育体制,代之以更落后的新体制。从50年代开始,不仅把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弄得残缺不全,同时发动一次又一次所谓“教育革命”,其目的是破坏“教授治校”、”民主治校”的原有体制,代之以“外行领导内行”的官僚体制,实际上是使已被蔡元培整顿北大整掉的“衙门式”的体制又死灰复燃。并且为巩固学校的官僚体制,发动思想批判运动是常有的事。仍然主张“教授治校”的人.被残酷地批判并定为右派分子。尊师重教本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却遭到蛮横地批判。更有甚者,颠倒师生关系,制造师生间的矛盾,竟然提出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讲义、教材要由学生编写,先生只有老老实实接受学生的批判。一切都是颠倒的,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最好也是绝后的。 第三,取消了学校中由师生自动组织起来的各种文化(包括艺术及审美文化在内)社团活动,没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和相互批评,只有对学术权威的思想批判、政治批判运动,并剥夺了被批判者的反驳权利,把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民主自由,生动活泼的优良学风校风一扫而光。 ……
作者: 蒲震元, 杜寒风主编
简介: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要着重处理和解决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一般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疗法论,既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义综合了当时许多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因而它与许多方法都是相通的:如哲学的思辨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乃至科学实证方法、科学分析方法等等,都融合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中,也是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要不断地借鉴、吸收的东西。然而在极“左”政治时代,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都变成是“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反动东西”,其方法当然也被抛弃了。后来虽然逐步得到某种弥补,但离建设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路程还很长。 方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不仅要与其他方法相互借鉴。更要从历史那里汲取营养。新方法的运用、尝试,并不是要把原有的方法都扔进垃圾堆里。80年代,人们纷纷运用“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研究文艺理论和美学,热闹了好一阵子,大有取代一切旧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方法)之势头,曾几何时又变得销声匿迹了!回头看看,还是原有的方法值得信赖。因为方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如果新方法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旧方法一个样,一个水平,这样的新方法除了供猎奇之外,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一样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思想来源分别来自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足大家比较公认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思想,关于悲剧、崇高、优美、喜剧等思想,都是在继承古希腊以来,尤其近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美学崽想的基础之上而发挥的独到之见。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传统、与历史对立起来。是无知,也是十分有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有相通一致之处,虽然它们有根本区别。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的社会性能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就有不谋而合之处,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与实践、美与劳动的关系以及“美的规律”的论述,等等,又完全可以弥补中国传统美学之不足。这,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依据与可能。 第三,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一系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成果中汲取营养,这也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可忽视的经验和资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意义,要采取客观、公允的态度,不能“唯我独马”,而把不合自己口味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修正”与“反动”。为此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系统地而不是零星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研究。真正研究了,才有发言权。 4.美育的命运 在百年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育实践比它的理论经历了更大的波折,遭受更多的冷落。历史已经证明.美育的有无,直接影响人材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必须经过认真的总结、深刻的反省,才能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 百年美学的早期建设者们,都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激发人生情趣的重要途径。百年美学的开拓者王国维,针对封建教育的弊端,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经验,首先提出智德美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主张用文学艺术救治上层社会空虚无聊、萎靡不振的精神“疾病”。虽然清政府没有理睬他的好意见,但却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播撒了优良的思想种子。百年美学的另一位开拓者蔡元培,借助于民主共和之力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虽遭到袁世凯封建复辟势力的挫折,但毕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蔡元培既吸收近代资本主义的教育经验,加强科学教育,又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艺术教育。择善相从。中西融合,终于建立了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新式教育体系。在蔡元培的有力倡导下,当时的文化教育界、文艺界、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如梁启超、鲁迅、吕激、李石曾、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等,都为美育的实施献计献策,推波助澜,把自己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着美育事业的大发展。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的教育焕然一新。从蔡元培任北大校长(1917年)算起至40年代末,这是一个政治斗争激烈、战争频仍的艰难痛苦的时代。先贤们远见卓识,献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经过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为祖国培养、网罗丁一批又一批既有才干又有献身精神的人材,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政治家、学者都是闻名于世的一流才干。历史证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先贤们所建立的新式教育是成功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 遗憾的是,进入50年代之后,教育环境大大改善,然而新中国的教育并没有在这个良好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而是回过头来,把自己与历史根本对立起来。 首先,变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片面发展的方针。教育方针的制定,既不征求教育家的意见,也不经过论证,而是任由最高掌权者一意孤行,不知何故砍掉美育,只保留德智体三者,而德育又被政治说教所取代。道德、情感被排除于教育之外而放任自流,社会人伦关系都变成政治关系,正义、良心、同情、仁爱不准讲了,精神生活、审美情趣被枯燥的政治生活所吞没,人格独立,个陸自由已不知为何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政治第一”、“政治决定一切”的导向,把人们诱入愚昧,变成畸形。时至今日,国民素质下降,道德堕落,情感粗野,不知廉耻,不懂礼节,不讲公德,甚至残忍凶恶,兽性大发,这难道不是几十年推行片面教育所造成的苦果吗?这些丑陋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因素,而教育失误则是根本的。当然,不道德,不文明。欺诈、腐败、盗窃、抢劫、奸淫等等丑陋现象,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然而像我们这个本来是“礼仪之邦”的国度却如此普遍,如此层出不穷,令人不寒而栗。 其次,颠覆已有的教育体制,代之以更落后的新体制。从50年代开始,不仅把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弄得残缺不全,同时发动一次又一次所谓“教育革命”,其目的是破坏“教授治校”、”民主治校”的原有体制,代之以“外行领导内行”的官僚体制,实际上是使已被蔡元培整顿北大整掉的“衙门式”的体制又死灰复燃。并且为巩固学校的官僚体制,发动思想批判运动是常有的事。仍然主张“教授治校”的人.被残酷地批判并定为右派分子。尊师重教本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却遭到蛮横地批判。更有甚者,颠倒师生关系,制造师生间的矛盾,竟然提出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讲义、教材要由学生编写,先生只有老老实实接受学生的批判。一切都是颠倒的,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最好也是绝后的。 第三,取消了学校中由师生自动组织起来的各种文化(包括艺术及审美文化在内)社团活动,没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和相互批评,只有对学术权威的思想批判、政治批判运动,并剥夺了被批判者的反驳权利,把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民主自由,生动活泼的优良学风校风一扫而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