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architecture
作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简介:前 言
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着手制定本国的21世纪议程,确立环境与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各行各业也纷纷行动起来,研究和制定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并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实施一些大型生态工程。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和资源匮乏的重重困难,仍然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极大的魄力,从70年代就开始建设堪称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80年代起在全国实施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建设农业"生态村"工程,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在建筑界大力推广节能节地措施,开发、建设节能小区、太阳能小区,及时制定节约土地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绩显著。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随即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计划的纲领性文件。
近几年来,中国建筑界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果。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在1997年《建筑学报》上发表的《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一文则是一篇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回顾了20世纪建筑学的历程,并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指明中国建筑的方向。吴良镛院士在文中强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正在和继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将促进建筑学的重大发展"。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发表《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一文,就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内涵和方法论提出"五个走向",即走向尊重自然的建筑;走向开放的建筑;走向集约化设计;走向跨学科的设计和走向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连续召开了四次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的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也陆续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论文,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添写了浓重的一笔。
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的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课题,对建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有力的支持。
关于绿色建筑,其历史十分悠久。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本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一场绿色运动。70年代,这场绿色运动达到高潮,甚至在一些国家形成一股绿色政治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建筑家和建筑团体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节能建筑、生土建筑、生态建筑等"绿色"研究与实践。以美国为例,1974年,建筑师西姆·凡·得·瑞恩设计建造了据称全美第一座循环自给性城市住宅,综合使用了太阳能供热、回收利用废弃物、自产粮食等多种绿色技术,被称为"生态建筑"。而更多的还是以节能和推广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为中心展开的试验性探索,反映了西方国家社会和经济面临能源危机的时代特点,此时已有学者提出了有关持续发展社区的思想,如埃莫利·罗宾斯的《软能源》等。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极大地鼓励了那些从事节能运动、绿色运动的建筑家和团体,他们迅速地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此来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成果。
今天,在中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我们开展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其内涵较之六七十年代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我们认为,所谓绿色建筑体系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集中解决环境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有限体系,建立绿色建筑体系的目标,就是树立生态文明观,以自然界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共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重构人类住区体系;并以生态伦理重塑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建筑学家与建筑师应通过其所创造的空间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协调进化,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济、平等发展。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既揭示了自然规律和人的规律,也揭示了在更高层次上自然与人文相互交织演进的规律。从这层意义上说,绿色建筑体系就是立足于专业本身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体系研究"课题组以建设中国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为目标,通过对人、自然与建筑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寻求绿色技术支撑下的住区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并在陕西省政府和延安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延安枣园作为试验基地,建设绿色住区示范工程,为进一步建立适宜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住区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迎接国际建筑师协会(UTA)第20次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中国计划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有关"绿色建筑"的理论、方法、相关知识与国内外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结集出版。一是表达我们在世纪之交认真履行《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际行动,二是期望更多的中、青年建筑师和广大的学生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可持续性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因为,21世纪的中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无疑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周若祁
1999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