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西比较诗学[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赖干坚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简介:尽管周作人接受了厨川白村的个性主义主张,但是,实际上他们对个性主义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厨川白村信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把尼采所倡导的“超人"视为人进化、发展的极致。周作人却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因为在周作人的人学观念体系中,个性主义仍受到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的制约。
诚然,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都植根于西方近代的自然人性论,但正如爱尔维修所说,它们一表现为爱人,一表现为爱己。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但是,周作人在肯定个性主义时,也从俄罗斯文学接受了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这一影响主要来自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所表述的平民文学涵义,渗透着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周作人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平民文学应该着重与贵族文学相反的地方,是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两件事。"而这两点恰恰是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所倡导的全民艺术的基本要求,托尔斯泰尤其强调艺术的普遍性。他认为,艺术的特性就是把人们从情感上联合起来,但贵族艺术或非基督教艺术却只把某些人联合起来,并且在人群中造成相互的敌意。托尔斯泰强调指出,现代优秀的艺术,“应当不是某一群人的艺术,不单单是某一阶层的艺术,不单是某一民族的艺术,不单是某一宗教崇拜的艺术……它所传达的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的感情”。因而他认为,“基督教的艺术即现代艺术,应当是普遍的”。显然,托尔斯泰强调艺术的普遍性,是要使艺术具有全人类的性质。他希图通过倡导艺术的普遍性,贯彻其博爱主义,实现人类大同的人道主义思想。周作人接受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艺术观,并以此来阐释平民文学的普遍性,所以他在《新文学的要求》一文中强调“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他还把这种文学的全人类性看作文学进化的结果:“文学上人类的倾向,却原来是历史上的事实,中间经过了几多变迁,从各种阶级的艺术又回到平民全体上来。”这种人类的概念与个人的概念便构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论的思想基点。
周作人接受了托尔斯泰的艺术普遍性主张,却对他的极端的人道主义立场——以完全的利他否定自我表示异议,这是因为在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理论模式中,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受
到个性主义的制约。
那么,在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理论模式中,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或者说,自我表现与艺术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达到统一呢?实际上,周作人的理论取向并不是强调两者的冲突,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