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与利益取向研究
作者: 邓汉慧著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08
简介: 经过20世纪80年代激烈争论后,在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上,股东至上
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已从企业理论研究领域逐步分化减两大对立理论。
这两种不同的企业理论具有完全不同的治理含义,其根本分歧在于:股东
至上理论认为企业剩余权应集中对称分布于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而利益
相关者理论则认为:企业剩余权应非均衡地分散对称分布于企业物质资本
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中,这些分歧体现在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本质
和公司治理模式方面。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了当今企业理论主流地位,在我
国学术界表现尤为突出,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已逐渐被西方企业界认识,
讨论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是当今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研究重要领
域之一。本文以资源型企业为案例,试图探讨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
求与利益取向及其所蕴含的公司治理方面的意义。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重点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在研究过
程中与武汉市、福建上杭县、河南灵宝市、广州市、乌鲁木齐市、济南市
、南昌市、银川市、湖北嘉鱼县等9个市、县的9家企业近100人进行了交谈
,在这些企业里完成了282份问卷调查,并运用科学统计方法处理大量数据
。论文围绕讨论核心问题,主要是:谁是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什么要
关注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关注核心利益相关者哪些利益要求;企业核心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现程度如何;怎样协调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冲突等五个方面。
在归纳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界定所进行的多种探索
后,本文将核心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
行了高专用性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并承担了高风险的个体和群体
,其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没有他们,企业将无法生存与发展。
在中国目前的企业运行背景下,核心利益相关者至少应包括企业核心股东
、管理者和员工。在对核心利益相关者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以资源型企业
为例,通过实地访谈、专家评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借用多维细分法
和米切尔评分法,从权利性、重要性、合法性三个维度将我国资源型企业
十类利益相关者分成核心利益相关者、预期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
三大类。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股东、管理者、员工是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
,政府、债权人和消费者是企业预期利益相关者。特殊团体、社区、供应
商和分销商是企业潜在利益相关者。
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对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内容和利益实现程度
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与利益实现程度在统计意义
上的排序,所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
,并以紫金矿业集团作为研究案例,对基层管理者利益要求进行了进一步
细化因子分析,其研究结论表明;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与利益实现程
度都是复杂多样且存在差异。源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利益损失、核心利益相
关者个体的有选择理性及其惰性区域、核心利益相关者行为个体博弈程度
和劳动合同不完善,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制约,在实现利益要求过程中核
心利益相关者个体与企业之间存在着X效率与心理契约调整。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之间存在冲突,而基于程序公正性的核心利
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就是一种利益冲突协调机制。基于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
利益要求的特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本质是这些利益要求发生冲突时的一
种协调机制,而不完全是股东利益的实现机制,也不仅仅是股东、董事会
和高级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一个公司治理的安排要想有效运作,必须
满足平衡原理,即它需要以各项具体措施平衡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
权的合理分布、协调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达到平衡内部治理结构和
外部治理结构,并始终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保持公司治理安排动态调
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司治理模式,从我国企业外部市场发育程
度、我国银行与企业关系、公司董事机构实际运行模式和转轨经济路径依
赖程度等维度来看,我国企业应选择一种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
法律道德等环境因素的公司治理模式。
关于核心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还有待深入,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实证研
究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剖析基于程序公正
性协调原则的实际应用。